派人访华之后,加拿大总理像变了一个人,对中国很客气,但对特朗普的盟友一丝情面都不留。

最近加拿大的两个动作,让人感到很意外。
一个是加拿大外长专程访华,谈合作时客客气气,一个是加拿大总理公开放话,要逮捕特朗普的核心盟友。
10月中旬,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带着“重新校准加中关系”的说法访华,和中方敲定了贸易、农业、能源的合作方向,临走前还特意提了,“卡尼总理高度重视对华合作”。
紧接着,加拿大发布了一份文件,决定对中国和美国的部分钢铁、铝产品实施关税减免。
很明显,加拿大这一决定和此前形成了鲜明对比,看来派人来中国谈了一次,确实是效果显著。
不仅如此,加拿大还罕见的不给美国面子,要对美国对盟友下手。

加拿大总理卡尼就在彭博电视台直接表态,只要内塔尼亚胡入境加拿大,就会被逮捕。
加拿大已经在9月21日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支持实行“两国方案”。
要知道,内塔尼亚胡和特朗普的关系可不是一般近,2024年美国大选时,他不仅公开为特朗普站台,还承诺“特朗普胜选就深化美以军事合作”。
特朗普成功当选到现在,也一直在为以色列兜底,明目张胆的在加沙冲突中“拉偏架”。
所以加拿大发布“逮捕令”的后果可想而知,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两件事凑在一起,怎么看都不像是巧合。
其实对华客气,不是加拿大“突然转性”,是国内产业快扛不住了,不得不找中国救急。

3月,特朗普政府把加拿大钢铝关税从25%直接提到50%,还放话要重新审查《美加墨协定》里的农产品配额,这两下直接打在了加拿大的“经济七寸”上。
安大略省的钢铁厂,去年因为原材料成本暴涨,三条生产线停了两条,工人要么轮岗待业,要么拿最低工资,当地工会组织的抗议在加拿大电视台播了好几天。
美国把路堵死,中国市场自然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阿南德访华后,加拿大的动作快得很。
没几天,财政部就落地了钢铝关税减免政策,明确对“非本土生产”的钢铝产品免附加税,10月15日就生效,细则在11月15日公布。

加拿大财长商鹏飞在记者会上说“这些产品是维持供应链的必需”,这话里的潜台词谁都懂:本土造不出来,从美国买又太贵,只能找中国。
更关键的是,中方也松了口,同意重启农产品关税谈判,这对卡尼政府来说可不是小事。
还有个细节值得提,9月纽约联大时,中方高层和卡尼会面,提了“相向而行”,卡尼当时就接话“愿深化能源、旅游合作”。
现在再看,从9月的高层互动到10月的外长访华、关税减免,这一步步分明是早就规划好的“经济自救”。
当然,现在加拿大对特朗普的盟友强硬,并不代表他们敢惹美国,而是借题发挥给美国递信号。
都知道内塔尼亚胡是特朗普的“铁哥们”,是美国在中东“最可靠的盟友”。

这种情况下,卡尼对内塔尼亚胡不客气,就是在变相告诉美国不能继续压榨加拿大,不然“兔子急了也是会咬人的”。
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对加拿大的动作就没停过。
3月加征钢铝关税,4月威胁削减加拿大能源出口配额,6月又在北极议题上抢资源,甚至有美国官员公开说“加拿大应该更听美国的话”。
而加拿大总理卡尼的回应是,“美加传统关系已经结束”,不过光说没用,还得有实际动作。
对内塔尼亚胡强硬,既不用直接和美国撕破脸,又能让国内民众看到“政府在对抗美国霸权”。
说到底,加拿大这不是对美国“变脸”,而是利益优先的算计。
对中国客气,是因为能拿到实在好处,能拯救供应链、帮助农户、稳定制造业。
对特朗普的盟友强硬,是因为能递信号、赢形象、拉选票。

说到底,所有动作都围着一个核心转,那就是加拿大的自身利益。
但问题是,这种“平衡术”能玩多久?
钢铝关税减免的细节11月才公布,要是美国施压,加拿大会不会偷偷缩水?中加农产品谈判,要是特朗普从中作梗,能不能顺利落地?
毕竟美加在能源、安全上绑了几十年,真要彻底和美国“划清界限”,加拿大还没那个底气。 加拿大现在的选择,是在大国博弈中找生存空间的常规操作。但我们都知道,这种“两边讨好”的日子,是不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