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尚未平息,两国在网络空间的对抗也愈发激烈。近日,中国国家安全部门披露,从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发动了持续、密集的网络攻击,使用了多达42种特种网络攻击工具。攻击目标直指中国的高精度地面授时系统,意图渗透并干扰核心时间基准。然而,中方及时发现并成功防御,不仅阻止了入侵,还进一步强化了系统安全,彻底挫败了美方企图。

国家授时中心是中国标准时间的“大脑”,负责生成、维护和传播北京时间。它对通信、金融、交通、国防等领域至关重要。如果授时系统遭破坏,可能导致金融交易中断、交通调度混乱,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同时,授时系统也是北斗卫星导航的时间基准,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定位与导航功能,直接威胁国家安全。 技术上,美国这次攻击的目标并非普通服务器,而是提供纳秒级时间基准的高精度设施。这意味着,美国不仅想干扰日常网络,还试图影响金融、交通和北斗导航等关键系统,其意图极为恶劣。

为何在和平时期仍频繁发动攻击?原因有两点:一是网络攻击隐蔽、难以追踪,使得国家敢于长期使用此类手段;二是美国更重视掌握对方核心系统的潜在影响力,而不一定立刻造成破坏。事实上,中方安全部门发现,美国早在2022年就尝试通过手机系统漏洞渗透国家授时中心,显示其耐心与策略。

面对这种持续威胁,中方不仅加强防御,还积极揭露美方行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网络安全的决心。这场看不见的战争提醒我们: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对核心基础设施的挑衅都绝不能被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