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加拿大总理卡尼即将前往白宫前一天,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真相社交”发布了一条消息,宣布从今年11月1日起,所有从国外进口的中型和重型卡车将被征收25%的关税。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消息。早在9月底,特朗普就曾表示计划对部分进口卡车加税,但当时并未落实,引发了不少质疑,许多人以为他可能会改变主意。然而,这次看来,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推行这一政策。
不过,这项政策的具体细节却并没有公布,甚至连一些基本问题也没有明确说明。首先,什么算是“中型和重型卡车”?这类车辆包括了我们日常见到的送货卡车、垃圾车、公交车、校车,甚至是半挂货车等。这些都属于征税范围。
但更加关键的问题是,这笔税收是否有豁免的情况。白宫在声明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实际上,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欧盟)都有一些贸易协议。例如,USMCA协议曾规定,如果重型卡车的64%是由北美本土生产的(无论是零部件、钢材,还是人工装配),这类卡车可以免税。现在关税提高到25%,这种豁免是否仍然适用,没人知道。
此外,美国和日本、欧盟之前的协议也没有说明:此前对轻型车征收15%的税,但对重型卡车却要征收25%。这些不同的税率是否会统一,依然没有定论。另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像发动机、车轴等关键零部件是否会被豁免,白宫对此也没有做出明确说明。
特朗普在任期内一直希望通过提高关税来推动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但在没有解决这些复杂细节的情况下,这项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带来不少麻烦。
政策出台后,各方反应激烈,尤其是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美国商会早就向商务部表示反对,提出不应再增加新关税。他们提供了相关数据,指出美国从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和芬兰等国家进口重型卡车,而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美国的盟友或关系密切的伙伴,因此并不构成安全威胁。商会的观点有道理,对盟友加税不仅可能破坏贸易合作关系,也会影响到美国自身的利益。
加拿大方面的反应更为紧张。卡尼总理尚未赴美,就已经表示,这项关税政策将对加拿大造成严重影响。加拿大商业委员会的海德也表示,希望卡尼能够在会谈中争取关税减免,称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而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协会的沃尔普则指出,现在我们只能从一条社交媒体消息中了解政策,等待官方文件发布,才能弄清楚是否美国产的零件可以豁免,USMCA协议是否还能适用。
墨西哥的情况也不容忽视,作为美国重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墨西哥在过去几年里,向美国出口的重型卡车数量已经翻了三倍,目前约有34万辆。墨西哥车企面临着巨大压力,尤其是像Stellantis这样的公司,它在墨西哥有专门生产重卡的工厂。该公司目前正在积极与白宫沟通,希望能避免这笔额外税负。若政策落实,墨西哥工厂的生意及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将遭遇影响。
如果这项关税政策落实,北美汽车产业链恐怕会遭遇一场大乱。特别是USMCA协议中关于“本地价值”64%的规定,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时却非常复杂。例如,如果一个美国产发动机运到墨西哥装配到卡车上,这部分价值是否算作本地生产?又比如,美国的钢材运到加拿大或墨西哥加工,这部分是否算作本地价值?美国海关至今没有明确的操作细则,企业根本不知道如何合法合规地操作。过去就曾有墨西哥车企因计算错误被美国追缴了上亿税款,若这一新政策实施,恐怕会有更多企业遇到同样的问题。
更麻烦的是,墨西哥的重卡产业依赖美国零部件,约70%的发动机和65%的车轴来自美国。如果关税不免除,墨西哥的车企可能会转向其他供应商,进而影响到美国的零部件制造商,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特朗普希望看到的“推动本土产业”的结果。
此外,美国本土的生产能力也十分有限。美国本土每年生产的重型卡车大约只有30万辆,远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虽然特朗普的初衷是通过加税推动本土生产,但扩大生产和建设新工厂需要时间,最快也要两到三年。因此,短期内若减少进口,而国内又无法迅速补上空缺,重型卡车的价格必然上涨,最终会导致物流成本上升,进而影响零售、配送等民生领域。
目前,最关键的就是卡尼与特朗普的会谈。最初人们以为特朗普会先与盟友进行沟通再宣布政策,但他却选择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发布消息,这让即将到来的会谈充满了不确定性。大家现在最期待的就是,这次会谈能否解决关税豁免的问题,特别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重型卡车是否能够继续享受USMCA协议的免税待遇,以及是否能明确零部件是否需要纳税。同时,白宫也应该尽早发布正式文件,避免继续让各方处于猜测和不确定状态。
毫无疑问,如果这次会谈能够达成一致,至少能够减少一些贸易摩擦。但如果谈判破裂,加拿大和墨西哥可能会在农业和能源等领域对美国实施反制,这样的后果将更加复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然出发点是想促进本土汽车产业,但要实施起来,涉及的利益方和细节复杂,平衡不好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增加关税容易,但如何平衡盟友关系、产业成本与本土产业利益,可远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