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夏季以来,俄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发起了一系列旨在切断乌军补给线和包围战略要地的攻势。其中,在多布罗皮利亚附近发起的“突出部”进攻,一度被视为俄军战术上的大胆尝试。然而,最新的战地报告和军事分析指出,这次大规模进攻不仅未能达成战略目标,反而演变成了一场“绞肉机”,凸显了俄军进攻作战中难以克服的根本性困境。
俄军在多布罗皮利亚的行动初期,采用了典型的小股渗透和突防战术。据报道,他们利用地形的复杂性,特别是峡谷和乌军防线旅级阵地间的空隙,组织了小规模步兵快速突入。这种战术的优势在于:
利用防线低密度: 针对乌克兰前线兵力不足、难以实现全线高密度防御的弱点,实现快速穿插。
出其不意: 避开乌军重炮火力集中的已知阵地,达到战役上的突然性。
在短时间内,俄军的前锋部队成功推进了十多公里,形成了对多布罗皮利亚后方和波克罗夫斯克侧翼的威胁。
然而,战地分析普遍认为,这种“突破”的本质是“有进无援”的:“后勤噩梦”的降临: 快速推进的小股部队,其后勤补给线是极度脆弱的。由于缺乏大型重装备的掩护和稳固的侧翼保护,补给车辆难以安全通过被乌军火力监控的狭长地带。这使得深入的俄军士兵很快面临弹药、食物和医疗物资的短缺。
缺乏纵深巩固: 渗透部队专注于速度而非对占领区进行彻底的、纵深化的阵地构建。一旦推进停止,他们无法迅速建立起能够抵御反击的坚固防线。
乌克兰武装部队的应对,恰恰证明了俄军战术的致命弱点。乌军并没有急于与渗透部队进行正面决战,而是采取了更具智慧和效率的“外科手术式”反击策略:
切断“根部”: 乌军迅速调动预备队,重点攻击俄军突出部的根部(即突破口与俄军主力相连的狭窄地带)。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指出,乌军成功“切断了敌人所谓的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
孤立和围困: 一旦后勤被切断,位于突出部深处的俄军渗透部队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部队无法得到增援,也无法撤退,最终被乌军围困并歼灭,或被迫投降。乌军俘虏大量俄军士兵的报告,正是这一战术成功的直接证据。
收复失地: 乌军利用俄军前锋被孤立后防线的虚弱,成功收复了先前失守的多个定居点,将俄军的战术成果几乎全部抹除。
多布罗皮利亚的惨痛经历,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的缩影:战役保障能力的不足: 俄军虽然能组织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并发起进攻,但其跨越战役层面的后勤保障和工程巩固能力始终未能跟上进攻的速度。这使得任何“突破”都可能转变为前锋部队的“自杀式渗透”。
力量投射与维持的失衡: 在面对乌军日益提高的战场感知能力和精确打击火力时,俄军难以安全地向前沿阵地投送和维持必要的物资,最终导致进攻在达到战术极点后迅速崩溃。
最终,俄军在多布罗皮利亚的进攻,以数千人员的巨大损失和战略目标的落空而告终。这次行动清楚地表明,在现代战场上,仅凭小股步兵的突击只能带来短暂的战术成果,而缺乏稳固后勤支撑的进攻,终将难逃被切断、被围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