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中国今年的九三阅兵已经把实力展现给全球了,一句“全球覆盖”不仅把中国人们整的很骄傲自豪,就连外国人也看傻眼了。
可是好景不长,中国空军这次在举办的“反无争锋-2025”无人机创客大赛在西安进行中,让人生气的是,竟然有外国媒体发文说中国的无人机是抄袭乌克兰的技术,这不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真的抄袭乌克兰技术了吗?
外形相似是抄袭?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两天在中国的陕西西安,我们空军主办的第二届“反无争锋-2025”创客大赛搞得热火朝天,结果一些外媒的关注点却跑偏了,非说我们“抄袭”了乌克兰的无人机拦截器,理由也无非是外形有点像,肯定是借鉴了战场经验。
这话一出,简直就是把“酸葡萄”三个字写在了脸上,如果仅仅盯着一个拦截器的外壳看,那可就错过了真正的好戏,这场大赛展示的根本不是一两件新装备那么简单。
现代战争,尤其是低空领域的对抗,早就不是单纯比谁的技术更炫酷了,更残酷的现实是这是一场消耗战,谁先在经济上被拖垮,谁就先出局,用几十万美元一枚的防空导弹,去打一架几千美元的无人机,这种“赔本买卖”谁也经受不起。
近期的国际冲突已经把这个难题血淋淋地摆在了全世界面前,而“反无争锋”大赛就是冲着这个问题来的,它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军工研发的指挥棒,从不计成本追求“极致性能”转向追求“极致的效费比”。
看看大赛强调的几个关键词,“低成本化”、“模块化”、“超低成本小型武器系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选择了,这是一种战略选择,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造一种让对手根本“消耗不起”的防御体系,用成本优势把对方拖入泥潭。
至于外形相似的问题,其实稍微看看全球的动态就明白了,现在,包括美国、波大、德国、以色列,甚至拉脱维亚等国家,都在开发类似的多轴拦截无人机,为什么大家的产品越长越像?
这根本不是谁抄谁,而是在成本效益这个共同的、巨大的压力之下,大家都找到了最经济的解决方案,这叫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打得起才是王道
未来的天空将是无人机“蜂群”的天下,面对这种铺天盖地、多方位同时袭来的饱和式攻击,再强大的也难免双拳难敌对手,我们在93阅兵式上展示过那些威武的大型反无人机系统,它们很强,但如果单靠它们去应对密集的“蜂群”,显然力不从心。
所以思路必须改变,“反无争锋”大赛所推崇的正是一种颠覆性的防御新范式,它不再依赖某个昂贵无比的“中心节点”,而是要构建一个分布式的、有弹性的防御网络。
大赛中的“分层防御”理念就是这种网状思维的体现,它要用海量的、低成本的拦截节点进行“协同作战”,形成一个立体的、区域化的拒止网络,这些小型、廉价的拦截器与那些大型装备形成高低搭配,远近互补。
这种思路也表明我们的关注点早已超越了单个装备的性能指标,我们正在构建的是一整套能够有效对抗“蜂群”的作战体系,从研发单个装备到思考整个体系的对抗,这背后是对现代战争形态演变趋势的精准判断和灵活应对。
但是要实现这种低成本、高效率、快节奏的技术迭代,光靠传统的军工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而这次大赛的形式本身就揭示了中国正在探索的一种全新创新生态,“创客大赛”。
“矛与盾”的博弈
这次大赛有109支参赛队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军内外团队,这与西方那种创新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军工巨头手中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是通过一场开放式的竞争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让最好的想法能够脱颖而出。
这种模式是有着深厚的基础的,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无人机研发,积累了数十年的技术底蕴,不仅如此,我们还拥有全球领先的民用无人机产业基础,这种军民融合的新模式正是“举国体制”的战略引导能力,与市场机制的效率优势完美结合的产物。
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技术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矛与盾”的博弈,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无人机的威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级,如何在这场竞赛中保持优势?靠的就是迭代速度。
而这种“大赛驱动”的模式,本质上就是建立了一套技术快速迭代的加速机制,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制度优势,所以回过头再看,“反无争锋-2025”大赛的真正价值根本不在于展示了多少款外形酷炫的新武器。
它的核心在于,背后体现了我们对未来战争法则的深刻洞察和系统性的应对方案,从“成本武器化”的经济学思维,到“体系分布式”的战术革命,再到“创新民主化”的研发模式,中国正在反无人机这个新兴领域,构建一套独特且可能引领未来的全新体系。
那些所谓“抄袭”的指责,不过是看到了技术演化过程中的小插曲,无人在意,这场比赛真正体现的是中国军事思想和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发生的深层变革,在这场已经到来的无人机战争时代,中国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参与者,更有可能成为未来规则的定义者之一。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