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放出“软话”,表示100%的关税不一定会实施,中美关系已“大幅缓和”。
这一表态与特朗普此前在社交媒体上的咆哮形成鲜明对比——他曾威胁要从11月1日起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的关税,导致美国股市暴跌1.65万亿美元。
但贝森特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关键条件:中国必须取消稀土出口管制。否则,美国将考虑驱逐数十万中国留学生,并在软件、矿产和金融服务领域采取进一步行动。
面对美方的步步紧逼,中国果断亮出了一张王牌——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稀土,这个听起来略带土气的名词,实则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从导弹制导系统到电动汽车电机,从智能手机到战斗机发动机,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它。
而中国在这领域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更掌控着高达90%的精炼产能。这一出口管制措施,等于直接握住了美国产业链的“咽喉”。
打出稀土牌后,美国市场的反应极为剧烈——股市暴跌1.65万亿美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这一背景下,美方的语调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率先指出“中美之间没有发动贸易战的必要”,副总统万斯也调整表态,称特朗普愿意以“理性方式”与中国谈判。随后,财长贝森特正式放出风声,表示“100%的关税不一定会发生”。
但这些表面上的缓和姿态背后,却是赤裸裸的威胁。贝森特明确要求中国取消稀土管制,否则将采取一系列报复措施。
美国的策略很明显: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握大棒。“100%关税不一定要发生”是胡萝卜,而对中国留学生的威胁则是大棒。
这种双重手段暴露了美国对稀土依赖的焦虑,也显示出中美博弈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单纯的贸易顺逆差之争,升级为关键技术控制权的较量。
面对美国的软硬兼施,中方回应沉着而坚定。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这句话简洁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的立场。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采取随意的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制度化手段实施稀土管制。
这不是情绪化的临时反制,而是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常态化管理,向世界表明中国正从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制定者。
中国在现代国际经贸博弈中越来越成熟,懂得利用自身优势塑造游戏规则,而不仅仅是参与别人设定好的游戏。
就在中美陷入新一轮僵持之际,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出现了:西方国家开始排队访华。
西班牙外长已在中国访问,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即将来华举行中法战略对话,瑞典外交大臣和加拿大外长也将接连访华。四国外交高官密集访华,形成了明显的“西方向华靠近”趋势。
这一现象传递出两个重要信号:
其一,欧洲和北美国家在面对中美博弈时,开始寻求与中国保持独立、稳健的关系。法国和瑞典强调战略对话与多边主义,加拿大在能源和制造业领域希望与中方合作,西班牙则关注共同推动国际关系多极化。
这些国家的立场表明,单边依赖美国对抗中国已不现实,稳定与中国的关系符合各自国家利益。
其二,这一趋势也与美国内部政策不确定性有关。加拿大外长阿南德明确表示,对华政策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独立于美国制衡策略。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的背景下,部分西方国家开始调整策略,避免因对华政策过于激进而承担不必要的经济和战略风险。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围绕稀土的摩擦是新旧秩序交替的缩影。美国希望延续自己“规则制定者”的地位,而中国则通过制度化手段维护自身安全,悄然改变着游戏逻辑。
稀土博弈只是开始,随着中国在更多关键领域占据技术高地,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可能会更加常见。
球经济与政治的棋局正在重新布局。美国财长的“软话”背后,是美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单极霸权时代正在终结,盟友不再盲目跟随,而中国已从规则的接受者成长为规则的共同制定者。
随着西班牙、法国、瑞典、加拿大四国外交高官排队访华,西方阵营的整齐战线已出现裂痕。每个国家都在中美之间寻找自己的平衡点,都在为多极世界秩序的到来做准备。
稀土博弈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竞争将更广泛地分布在科技、金融和规则制定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