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6日,巴西和美国之间上演了一场引人关注的经济博弈。当天,巴西政府发布公告,称巴西总统卢拉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电话会议中,明确要求美国取消对巴西商品征收的高达40%的关税。面对这一要求,特朗普并未立刻回应,而是决定通过国务卿鲁比奥继续与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进行后续谈判,这相当于给了巴西一个“继续谈”的信号。
更有意思的是,双方还计划举行一次面对面的会谈,初步选定地点为马来西亚,而非两国本土。此外,卢拉和特朗普甚至交换了私人电话号码,这一细节反映出两国对后续交流的重视。
特朗普随后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和卢拉的电话交流“非常愉快”,并表示双方讨论了经济与贸易合作,还透露未来将会在巴西和美国举行会面,并暗示两国将“合作得很好”。虽然特朗普的表态显得很客气,但明显可以看出,这次巴西的强硬态度产生了效果,面对以往的霸道姿态,美国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愿意坐下来谈判,实际上是有所松口。
但问题依然悬而未决:40%的关税是否能真正取消,依然是个未知数。毕竟,巴西不再单纯依赖美国,手里有了其他选择。近年来,巴西对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尤其是大豆和牛肉等主要农产品超过七成销往中国。这使得巴西在面对美国关税时,不再是过去的“弱者”,而是有了更强的谈判筹码。
过去,巴西在美方加征钢铁关税时,曾不得不低头忍受,但现在的巴西总统卢拉敢于直接要求特朗普取消关税,并提出与美国高层进行更多对话。巴西的这一转变,实际上是全球许多国家的共同反应。自特朗普再次上台以来,全球不少国家都受到其关税政策的影响:美国对中国加征了高达145%的关税,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了25%的关税,甚至对邻国加拿大也加征了10%的关税。然而,正是这种“霸道”政策,反而引发了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击,最终让美国在贸易上自食其果。
例如,欧盟对美国的钢铝关税进行了报复,列出了260亿欧元的反制清单,甚至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了诉讼。而民众的反应也很直接,德国64%的受访者表示“不买美国货”,丹麦的超市还为美国产品贴上了“特殊标记”,方便顾客抵制。而加拿大则对298亿加元的美国商品加征了25%的关税,甚至下令从专卖店下架美国酒类,这让美国的酒类品牌在加拿大市场受到重创。
不仅如此,墨西哥也对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加征了报复性关税,导致美国汽车行业成本大幅上涨。显然,如果美国继续挥舞关税“大棒”,其他国家势必会做出反制。甚至有分析认为,这样的关税政策,不仅没有迫使各国妥协,反而将不少曾是美国盟友的国家推向了中国。
巴西的转变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2018年,当特朗普对巴西钢铝加税时,巴西的前总统特梅尔就曾警告说,这将导致巴西钢铁出口减少60%。当时,巴西只能在中美之间小心斡旋,但现在的卢拉却有了足够的底气,敢于向美国提出取消关税的要求。
这一转变背后,是巴西与中国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2025年,巴西对中国的大豆出口订单已经突破240万吨,这使得中国成为巴西最大的大豆买家。更重要的是,巴西和中粮等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确保了大豆供应的稳定性,并且物流速度也比美国更快。这意味着,巴西不再需要依赖美国市场,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给了巴西在与美国谈判时更强的筹码。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没有成功逼迫巴西服软,反而促使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欧盟在面对美国的钢铝关税后,迅速加速了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在地理标志互认、商品运输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比如,中欧班列的运行效率大大提升,德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通过铁路运送到中国,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德国《商报》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关税政策反而在帮中国整合欧洲供应链。”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关税并非霸权主义的有效工具,反而让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滑。
巴西和美国的谈判还在继续,但可以肯定的是,主动权已经发生了变化。卢拉明确表示:“保持直接沟通”,其实是在传达一个信息:如果谈不拢,我就去找其他买家。这个态度,也反映了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现实:靠打压其他国家并不能带来繁荣,反而会让自己失去战略主动权。巴西要求取消关税,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更代表了全球不少国家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