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协会下属的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于9月5日发布了一份报告,题为《赢得下一场战争:克服美国空军的容量、能力和战备危机》。报告直言不讳:美国空军在规模、年龄和战备上都面临严重问题,而中国空军的进步速度正在缩小这种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
这并非孤例。五角大楼每年发布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也反复指出,中国在无人机与远程打击能力上进步明显。表面上语气克制,实则透露出对竞争态势的忧虑。过去几年里,中国空军在数量与质量两条线上同时发力,发展速度和产能令人瞩目,已经具备向世界一流空军靠拢的基础。
机队规模与隐身战力对比
中国目前主要的三类战机被外界称作“三剑客”:歼?20、歼?16和歼?10系列。文章列举了保守估计的数量:歼?20约300架、歼?16约300架、歼?10系列约600架。歼?20从2011年首飞、2017年服役至今,产能在近年大幅提速;歼?16定位为重型多用途战机,且发展出专门的电子战版本;歼?10经历多次升级后成为数量庞大的轻中型主力。这些新机总体服役时间较短,隐身、传感器与网络化能力较强。
相比之下,美国现役主力飞机虽在型号上仍有优势(如F?22、F?35、F?15、F?16等),但存在结构性问题:F?16服役年代久、平均机龄高,战备率并非外界想象的高;F?35交付和可用率问题、维护与升级成本也频繁被提及。换句话说,中国以大量现代化飞机形成了更均衡的战力构成,而美军在隐身机、可用性与维护成本上面临瓶颈。
产能与工业基础的差距
产能方面,中国的生产线与供应链持续扩张:报道中提到歼?20、歼?16、歼?10等型号的年产量显著提升,并且新厂房和流水线正在满负荷运转,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部队。新型型号(例如歼?35、歼?20S双座版等)也在加速列装,且有能力与无人机协同作战,形成“有人 无人”的编队战法。
相对而言,美方在生产与供应链上遇到多重挑战:零部件短缺、发动机延迟、生产节奏慢、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使得新机快速增编变得困难。报告还指出,美军对某些关键零部件和软件的依赖,增加了供应中断的风险,而中国在材料、发动机和软件方面正加快自主化进程,降低对外部链条的依赖。
反隐身与作战体系的演进
文章强调,现代空战并非单机比拼,而是体系作战的较量。中国在反隐身探测、预警中继、远程导引与中远程导弹配套上投入较多,形成了“雷达—预警—引导—发射”的完整链条,使得即便非隐身飞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对隐身目标构成威胁。实战与演训中验证出的作战方法,正在被快速吸纳并制度化。
美方的超远程导弹、隐身战机等优势在没有完整反制体系时,作用会被削弱。报告认为,中国在体系层面的推进和产业链整合速度,令其整体空中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全球投射能力与后勤保障
除了战斗机数量和性能,后勤保障、空中加油、运输与舰载战力也决定远程投送与持久作战能力。中国在航母、舰载机(如歼?35A)以及空中加油、预警与运输平台方面同步建设,使得区域内的投射与持续作战能力增强;而美国虽仍保有全球投送能力,但部分舰载与航母战力老化、维护成本高,使得在亚太等远端战场的持续投入面临更大压力。
结论:体系与速度决定未来格局
米切尔研究所的报告把问题点得很清楚:美国空军在人数、机龄、维护和战备率上存在挑战,而中国通过大规模换装、产能扩张和体系化作战建设,正在缩小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领先。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靠某种单一飞机型号,而是看谁能更快把先进飞机、传感器、指挥链与后勤保障整合成高效的战斗体系。
文章的核心意见是:就目前的发展态势看,中国空军靠着规模化的列装和完整的产业链与作战体系,具备明显的上升势头;美国若要重新夺回主动,需要在生产、训练、补给与战略上做出大幅调整。但任何领先都是动态的,未来仍需继续观察双方在技术、战术与制度上的持续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