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志愿军:浴血和平》,对着键盘很长时间没办法打字。
不要误会,我既不是认为它拍的烂,不知道从哪喷起;也不是因为它拍的好,心情激动的没办法表达,就是因为《志愿者3》拍的不好不坏,我不知道从哪下嘴。
说不好听点,《志愿者3》除了上甘岭战役拍得可以,其他的就很“鸡肋”。
我们先来说一下《志愿者3》让人郁闷的点,第一个就是文戏过多,且选择的视角并不理想。
在这里我要强调,我并不主张大型历史战争片全场一定“突突突”“炸炸炸”,但是《志愿者3》整部片子有一大半是文戏,大部分都在说“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谈判桌上的博弈。
了解这段历史的应该都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国际谈判桌上很憋屈的,所以片中的谈判过程幺蛾子不断,什么谈判中美军对志愿军各种鄙视,三番五次挑衅,甚至在划定的安全区不管不顾的射杀我方人员。
当然我不能说陈凯歌完全乱拍,因为朝鲜战争的第二年在军事中立区中,确实有志愿军战士姚庆祥为了不落人口实,坚守军纪、坚持不开枪,最后被残忍杀害。
可事儿是这么个事儿,但是你拍这个选题真不好看,憋屈又文艺渲染过多。而且陈凯歌将文戏剪得特别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尤其他还将主要视角放在张子枫饰演的李晓和宋佳饰演的林月明身上。
但凡你不看前两季,你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一个女性翻译,会被提出来当主线从头拉到尾。
是!我能理解导演想要平衡男女角色的心理,毕竟现在很多影视剧评论区中,会有人张口就来“女性角色少”这样的分化式评论。
但事实上《志愿者3》这个主题是没有男女主分化问题的,我是不相信有多少网友在这个电影的评论区吵吵:为什么没有女性战士打仗?
导演你用李晓的“眼”去看一些事情,也可以用李晓去收尾,可整个谈判桌上谈判官没啥用,反倒是两位女翻译有大量的内心戏,这对吗?
导演,你要尊重女性是一回事,但你更要尊重历史,毕竟这是一部有历史背景的战争电影,在我的理解中,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主旋律电影,一定是历史和战争本身>文艺创作!
吐槽完文戏,必须要点赞一下《志愿者3》中的“上甘岭战役”,这也是我看第三季最大的动力,实在是“上甘岭战役”历史本身最惨烈。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这个战役时,大多都是一些数字,在朝鲜中部那个3.7平方公里的小村庄范围内,美军和志愿军投入差不多超过10万兵力,前后打了43天,阵地反复争夺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
可这些数字,远不如那些志愿军老兵口中来的惨!来的烈!
老兵口中的朝鲜战争是在不停地奔跑中进行, 从他们跨过鸭绿江开始,就有着严苛的规定,奔跑的路上哪怕东西丢掉、甚至小解都不被允许,因为只要离开规定的队伍,就跟不上队伍。
还有电影中那些刚露一面就直接下线的志愿军也是真实常态,当时联合国飞机大都是进行多批次复合式轰炸,在地上跑的志愿军经常一个班一个班的死。
在开始打上甘岭的时候,志愿军准备了5个梯队,每100人轮换一次,大多战士不是死在了上甘岭上,而是死在去上甘岭的路上,很多战士一枪未发就被美军炸死。
因为他们到阵地要经过几道封锁线,而“联合国军”用30万枚炮弹24小时不间断地轰炸,140人的连队,24小时几乎就打光了,最后45师全师有半数以上连队人数在25人以下,能活下来的战士是极少极少数。
《志愿军3》将这段拍得非常高光,电影中有炮火覆盖,也有夜间突袭,战争大场面做得都还行,也是这段挽救了我对这个系列最终章的印象。
目前《志愿军3》在国庆档票房不错,排片比《刺杀小说家2》只高一点,但是票房却超越一小半,而且2号后应该会有更多的单位票进场,将这部主旋律电影与其他电影拉开差距。
希望这一部主旋律《志愿军3》能弥补这几年中影的亏损状况,毕竟除了《流浪地球》系列外,中影这几年投的几部大电影都不太行。
虽然我们老抱怨主旋律电影太多,同质化严重,但是这样的电影不拍也不太对劲,好歹别让这样的片子亏得太厉害,以后没有大厂的大导演愿意坐镇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