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新一季的大豆出口数据一出,着实让人吃惊。对华出口量竟然是“零”,不是减少,而是彻彻底底的零!这还是二十年来的第一次。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今年1月至8月,美国只向中国出口了约2.18亿蒲式耳大豆,不到总出口的三分之一。尤其是6到8月,几乎没有一粒大豆卖到中国去。爱荷华州的农民无奈地形容:“眼看着满仓的豆子,活生生像金子变成了沙子。”
他们打电话到华盛顿寻求帮助,得到的答复却很冷硬:关税政策不能碰,即使政府关门也不例外。9月27日,美国国土安全部更是明确表示,就算9月30日之后政府停摆,关税照样要收,理由是“这是维护经济安全的必要措施”。这让美国农民感到极度孤立——大豆收割季已到,收割机发动了,但最大买家中国却不买,美国政府也坚持不松口,市场毫无起色。
反观中国,早就转向了新供应渠道。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自南美进口大豆超过300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仅阿根廷就接下了约130万吨的订单,总共20船。南美大豆价格更低,供应稳定,加上运输效率提升,正在逐渐取代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过去一年半,中美大豆贸易因关税反复不定,像坐过山车一样。中国的进口商在不确定性中自然会选择更稳定的伙伴,而南美各国也趁机加快港口、铁路和物流建设,积极填补美国留下的市场空缺。
美国政府却仍旧坚持“关税保护农民”的立场,宣称这是对外部经济压力的反击,并能为国内农民提供补贴。然而现实却不如人意:财政赤字扩大,通胀高企,生产成本增加,中小企业怨声载道。关税成了政治上的“强硬姿态”,却无法解决农产品滞销的困境。
现在,中国是否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已经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与政治挂钩。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若美国不取消“不合理的关税”,大豆等农产品进口就无从谈起。这意味着,美国自己把解决问题的路堵死了。对农产品出口国来说,一旦失去长期买家,想重新赢回市场并不容易。除了价格,还涉及供货周期、交付速度、信用和物流等因素。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已多次公开呼吁: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中国一旦彻底转向南美,美国农民失去的就不只是一个季度的收入,而可能是未来五到十年的市场份额。过去的贸易战经验已经证明,中国停止采购美国大豆时,美国农民苦不堪言,经历了库存积压、价格暴跌的寒冬。这一次,情况更为严重,因为南美供应链已经成熟,甚至开始向美国的老客户出口。
如今,时间窗口正在关闭。对美国农民来说,问题不只是今年的销售,而是未来是否还能找到稳定买家。农业依赖长期合作,而不是政治角力。然而,部分政客仍在坚持“强硬牌”,以期在选举中加分,把关税当作“美国优先”的象征。
但现实不会等待政治妥协。秋收已至,农民却愁着无处消化大豆。各州农会讨论的不是如何拓展出口,而是是否该少种一些,甚至卖掉设备或转行。若接下来几周没有转机,中美大豆贸易格局可能彻底改写,而美国农民或许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地位。
参考资料:
1.《美国土安全部:哪怕政府停摆,关税也不能停》2025-09-28 | 来源:观察者网
2.《中国两天采购20船阿根廷大豆,美议员气炸:阿根廷背刺我们!》2025-09-24 | 来源:观察者网
3.《中国订单量仍为“零”,美大豆协会主席拖拉机上喊话特朗普》2025-09-20 | 来源:北晚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