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成立80周年高级别会议本应是和平的庆典,却沦为巴以问题的角斗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扬言对152国“宣战”,美国总统特朗普火上浇油,而中国严阵以待。这场外交混战背后,到底是谁在玩火?
联大会议上的“152国对决”
据新华社报道,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期间,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成为焦点。随着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大已有152个成员国支持其合法地位,占总数的近八成。
这一数字不仅象征国际社会对“两国方案”的共识,更让以色列陷入空前孤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启程前宣称,将对此采取“反制措施”,甚至威胁吞并约旦河西岸。
分析认为,内塔尼亚胡的激烈反应源于战略焦虑。巴勒斯坦建国进程的加速,意味着以色列长期扩张领土的计划受阻。
更关键的是,美国在此前的安理会投票中动用一票否决权,阻挠巴以决议通过,但无法掩盖其与152国对立的事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呼吁各国“不被以色列吓倒”,进一步凸显了以色列的外交困境。
内塔尼亚胡的“底气”与特朗普的算计
内塔尼亚胡敢以“宣战”姿态面对国际社会,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支持。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大会议前特批64亿美元军事援助,明确站队以色列。
然而,这种支持并非无代价。特朗普与犹太集团的深度绑定,使其政策受制于国内政治利益。众所周知,美以同盟的稳定性依赖于犹太集团的影响力,而特朗普的“顶风作案”实为巩固自身权力基础。
内塔尼亚胡的个人处境同样促使其铤而走险。以色列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加之其本人面临司法诉讼,妥协可能被视为“叛国”。
但是万万没想到,他竟然选择将国际压力转化为“反华”操作,试图通过挑衅中国转移矛盾。
例如,以色列议员窜访台湾地区并发表错误言论,被中方视为对核心利益的挑战。这种“甩锅”策略却暴露了以色列战略的短视。
中国的立场:从加沙正义到台湾红线
中方在巴以问题上的角色日益关键。央视新闻披露,中国在联大会议上多次谴责以色列军事行动,推动“两国方案”落实。
这一立场并非孤立——欧洲多国与中国罕见地站在一起,甚至法国、葡萄牙等美国传统盟友也倒向承认巴勒斯坦国。这种趋势反映出美国中东政策的失道寡助。
然而,以色列的报复矛头直指中国。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严正警告以方“勿忘建交承诺”,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双边关系基石。
分析认为,内塔尼亚胡选择打“台湾牌”,意在讨好美国,但低估了中方的反制决心。
中方提醒以色列“悬崖勒马”的措辞,既是对历史承诺的重申,也是对未来关系的警示:若以色列继续玩火,中以关系可能面临断崖式下滑。
以色列的“自辩”与逻辑漏洞
以色列驻华使馆近期发布声明,解释其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理由。
声明提出三点:一是承认巴勒斯坦等于“奖励哈马斯恐怖行为”;二是建国应通过双边谈判而非外部施压;三是巴勒斯坦当局未履行义务,如煽动袭击和“杀戮换酬”。
但这些理由经不起推敲。
首先,国际社会支持巴勒斯坦建国是基于联合国决议,而非哈马斯行为;其次,以色列长期扩建定居点,已单方面破坏谈判基础;最后,巴勒斯坦当局的治理问题不能否定其建国权利。
正如中方所强调,和平的前提是公平正义,而非一方无限妥协。以色列的辩解,更像是对国际舆论的消极抵抗。
未来局势:美以同盟的裂痕与中东变局
短期内,美国仍是以色列的“保护伞”。但特朗普的支援难以逆转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崩塌。
中东地区已出现反以浪潮——卡塔尔遇袭后,50多国领导人齐聚多哈,讨论暂停以色列联合国成员资格。伊朗总统呼吁断交,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均显示美国中东战略的崩盘风险。
对中国而言,巴以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方若坚持“两国方案”并团结欧洲国家,可逐步瓦解美国的外交垄断。
同时,以色列若继续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方可能升级经济或外交反制,例如削减合作或支持中东国家集体施压。
长远看,国际社会多数派的声音将迫使以色列回到谈判桌,而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路线恐加速其政治终结。
巴以冲突已超越地区范畴,成为全球秩序的重塑试金石。内塔尼亚胡的“宣战”是绝望中的嘶吼,特朗普的助阵是旧秩序的最后一搏,而中国代表的公平正义立场,正悄然改写规则。
当152国的呼声汇成洪流,谁还能逆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