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金融未来的无声战争正在上演。一方是拥有数百年历史、根基深厚的传统银行业;另一方则是以稳定币为先锋、来势汹汹的加密货币世界。随着监管框架的初步确立和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它们不仅担心市场份额被侵蚀,更深层的恐惧在于——自己是否会被这种更高效、更灵活的数字货币形态所取代?
“生息时代”
2025年7月,美国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GENIUS法案》,首次为稳定币提供了联邦层级的监管框架。然而,这项旨在规范市场的法案,却在银行业眼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法案明确禁止稳定币的发行方直接向用户支付利息,但并未限制第三方平台(如加密货币交易所)通过奖励机制,向持有稳定币的用户间接提供收益。
这正是银行游说团体疾呼的“监管漏洞”。美国银行家协会(ABA)、银行政策研究所(BPI)等组织警告国会,这将造成一个极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银行虽然可以发行自己的稳定币,但无法提供利息来吸引储户;而像Coinbase、PayPal这样的平台,则可以分别为其支持的USDC和PYUSD稳定币提供年化奖励,从而轻松吸引寻求更高回报的客户。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银行界援引美国财政部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允许稳定币提供与银行存款相媲美的收益,可能会引发高达6.6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外流。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转移将直接削弱银行的放贷能力,导致信贷供应萎缩、利率上升,最终增加企业和家庭的融资成本,对整个经济造成冲击。
花旗“未来金融”研究所负责人Ronit Ghose更是将此情景与20世纪80年代的货币市场基金危机相提并论。当时,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远高于银行管制存款利率的回报,导致大量资金从银行体系出逃,仅在1981至1982年间,银行提款就比新存款多出320亿美元。历史的相似性,让银行对稳定币的潜在颠覆力感到不寒而栗。
银行的恐惧正在被市场变为现实。稳定币正从单纯的“价值锚定”工具,步入一个全新的“生息时代”。新一代的收益型稳定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的核心逻辑是将底层储备资产(通常是高利率环境下的美国国债)所产生的收益,直接分配给持币者。
这与Tether(USDT)和Circle(USDC)等传统稳定币的模式截然不同,后者的发行方将储备资产的巨额投资利润尽收囊中。而现在,这块“蛋糕”正被重新分配。
这些项目的成功表明,“持有即生息”的模式对用户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它们不仅让闲置资金能够自动增值,也为整个DeFi生态提供了优质的抵押品和金融工具,进一步衍生出借贷、杠杆等复杂玩法。
银行的反击
面对银行的指责,加密行业的回应直截了当:这不是漏洞,而是创新和公平竞争。加密货币的支持者认为,银行试图阻止交易所支付利息的行为是“反竞争”的,旨在保护自身利益,却牺牲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然而,传统银行并非坐以待毙的巨人。面对加密货币的汹涌浪潮,它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边通过游说来抵御其认为不公平的竞争,另一边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拥抱这项新技术。
如果无法打败,那就加入他们,“从监控到运营”的转变已经发生。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前25大银行正在积极探索或已经推出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从对立到融合
银行与稳定币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取代”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场交织着恐惧、竞争、抵制与战略性采纳的复杂博弈。
稳定币,特别是能够提供诱人收益的品种,确实精准地打击了银行最核心的业务——吸收低成本存款。这种基于历史的恐惧,迫使银行不得不正视这场颠覆性的变革。
但与此同时,银行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它们不再将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开始将其视为提升效率、开拓新业务的战略工具。从投资初创公司到构建自己的代币化平台,再到直接向客户提供加密服务,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之间的界限正在迅速模糊。
稳定币的压力,正成为推动整个金融体系进化的强大催化剂。未来,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一方彻底取代另一方,而是一个更加多元、高效、开放的混合金融生态系统。在这个新系统中,传统银行将被迫创新,以适应一个由代码、透明度和用户主权定义的新时代,而这,或许才是这场“战争”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