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空军联合训练十年记:从技术差距到战略合作

时光回溯至2014年,中泰两国空军首次联合训练的筹备工作悄然展开。2015年11月12日,在泰国呵叻空军基地,代号鹰击-2015的联合训练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为期19天的军事交流活动,不仅开创了两国空军合作的新纪元,更在后续十年间发展成机制化的年度军事外交盛事。

首度联训的装备配置颇具深意。中国空军派出当时主力战机歼-11A,这款源自苏-27SK的国产改进型战机,代表着中国空军当时的最高水平。而泰国空军则祭出北欧制造的JAS-39C/D鹰狮战机,这款采用鸭式布局的三代半战机,集成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航电系统。这种装备差异恰恰反映了两国空军的发展需求:泰国需要熟悉俄系战机的作战特点以应对地区态势,中国则渴望了解西方先进航空电子系统的实战表现。

训练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超视距空战环节。歼-11A配备的N001机械扫描雷达在探测距离和反应速度上,明显落后于鹰狮的PS-05/A有源相控阵雷达。实战数据显示,在50公里以上的超视距交战中,中国战机确实处于下风。但深入分析战况会发现,在30公里内的近距格斗中,歼-11A凭借优异的机动性能成功扳回局面。这种远战不利,近战占优的态势,生动展现了两国空军装备体系的特色与差异。

这场训练引发的舆论反响远超预期。国际军事观察家们敏锐注意到,中国空军首次在公开对抗中暴露出与西方先进战机的技术代差。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空军的应对之策——2017年的鹰击-2017联训中,中国派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C战机,在超视距作战中成功扭转了局面。这种快速反应和装备更新能力,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

十年来,鹰击系列联训不断深化拓展。从最初的单一机型对抗,发展到如今包含歼击机、歼轰机、直升机乃至特种作战部队的体系化联合作战演练。2024年最新一轮联训中,双方已能熟练开展跨境支援、联合防空等复杂科目,标志着两军互信达到新高度。

这场持续十年的军事外交实践,其意义远超单纯的战术交流。对中国空军而言,它既是检验装备性能的试金石,更是学习先进理念的重要窗口。对泰国空军来说,则提供了深入了解区域主要空军力量的机会。如今回望2015年那个起点,当初的技术差距已逐渐缩小,但两国空军通过联训建立的战略互信与合作机制,正在地区安全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