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上看,这事儿已经热闹起来了。欧美刚在苏格兰吹着海风签了个“框架协议”,没几天布鲁塞尔就开始连夜改规矩。彭博社说,欧盟正赶着过一项新立法,直接把对美国工业品的关税砍到零,目的很简单——让特朗普把欧盟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从27.5%降到15%,而且这政策还能回溯,从8月1日就开始算。
为了月底前能“交差”,欧盟委员会甚至打算跳过常规的影响评估流程。冯德莱恩还提前在欧洲几家报纸上写长文,把这份协议吹成“虽然不完美但够强硬”,理由就是能稳下来、有确定性、别让矛盾再升级。
可这边话音刚落,特朗普就在“真实社交”上炸了,对着欧盟的“数字税”“数字服务法”“数字市场法”猛批,还威胁要给相关国家加高额关税,甚至限制芯片和高科技产品出口。路透社还透了个风声:美国正考虑制裁执行欧盟《数字服务法》的欧盟官员和成员国官员——这种盯着人家监管人员下手的操作,以前几乎没见过。
这一轮博弈,表面看是贸易的事儿,其实刀口早对准了“规则制定权”。欧盟嘴上一直说,数字监管是自己的主权范围,不算贸易谈判的内容。可现实是,汽车关税这根绳子把布鲁塞尔捆得死死的。德国车企有多依赖美国市场?2024年德国向美国出口新车和零部件的产值就有349亿美元;放到整个欧盟,汽车至今还是对美出口最重要的商品。
欧美这协议说得好听,关税上限定在15%,看似能稳住局面,可只要钢铝那50%的特定关税不取消,这个“上限”根本就是个摆设。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都挑明了:欧洲出口到美国的机械里,有三成正被50%的关税按着头打;钢铝的附加关税直接把“15%上限”戳得全是窟窿。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也不乐观,55%的企业觉得这份协议把压力全转嫁给了欧洲经济,那些在美国做生意的欧洲企业,超过一半都觉得自己的贸易额还在往下掉。
我更在意的不是这轮关税加加减减,而是到底谁在掌控谈判的主动权。特朗普盯着欧盟那两部“数字双法”和“数字税”不放,核心诉求特别直白:别碰美国科技巨头的基本盘,别让欧盟的监管影响到美国公司的生意。
他的手段也一贯直接——用关税当施压的工具,用技术出口管制把对方的路堵死。要是真把“制裁官员”这招落地,那就意味着美国愿意把规则冲突升级到“人身惩戒”的地步,这明摆着是“你可以定规则,但不能管我的公司”。这早不是以前围绕“钢铝、汽车、飞机”打的常规贸易战了,更像是在抢“治理权”。
欧盟这边也不是没人想硬气一把。欧洲议会里有人喊着要启动“反胁迫工具”,把这“贸易大杀器”亮出来;法国的调子也很熟悉,马克龙跟内阁说,必须把美国科技行业放进可能的反制清单里——欧洲在这些领域的贸易逆差太大了,该盯着点了。可真到要动手的时候,布鲁塞尔的老毛病又犯了:想达成共识难,走流程又慢。
欧盟委员会嘴上说“所有工具都准备好了”,转头又想拿这份贸易框架当俄乌冲突的缓冲筹码。真要启动“反胁迫工具”,成员国得先达成政治共识,可这次的对手不是中等体量的国家,是跨大西洋的“安全靠山”——这就像军演时你有导弹发射权,但导弹用的是盟友的卫星导航,按按钮的手根本不敢使劲。
把视野拉远看,这场“用取消美国工业品关税换汽车关税下调”的交易,藏着两个默认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欧盟认了现实压力:欧洲产业链扛不住汽车关税的长期高压,再硬撑,德法意的汽车产业带就得伤筋动骨。第二个前提是,美国的“上限承诺”根本没准儿——换句话说,只要数字监管这根弦没松,关税说涨就能涨。
特朗普把数字治理当成谈判的“先行指标”,欧盟把汽车税率当成“止血带”,双方手里都攥着个“筹码”。可这两个筹码根本不对等:欧盟取消工业品关税是立法定死的,以后长期都得敞着门;美国的汽车税率是行政部门能调的,想涨随时能涨,主动权全在白宫手里。谁的筹码更硬,答案其实很明显。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就是贸易条件的拉扯吗?跟军事安全有啥关系?可在大国博弈的年代,关税就是一种武器,规则是弹药,金融和能源就是弹药库。
这几年欧盟的竞争力和战略腾挪空间,早被一根根线缠住了:能源上,俄罗斯的输气管道断了,买液化天然气越来越要看美国的脸色;产业上,一边要搞清洁转型,一边能源价格又高,重化工产业跑得越来越快,对美直接投资还创了新高;金融上,欧盟对外贸易用美元结算的比例超过七成,资本外流后,美国投行和资产管理巨头手里的欧洲资产规模还在变大。
真等冲突爆发,这些看似“民用”的杠杆,分分钟能变成军事上的压力——比如军工上游金属的供货价格、军购融资的成本,甚至情报交换的“优先级”。说白了,经济和规则上的弱点,到了安全层面只会被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