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号一到点,美国对印度商品的50%关税就正式生效了。说简单点就是,印度现在往美国卖东西,好多品类都得被多收一半的税。这事儿可不是小道消息,早在25号,美国国土安全部就发了预告,什么时候执行、按什么标准来,说得明明白白。
更让人关注的是另一件事:这段时间特朗普想给莫迪打电话,至少打了四次,结果一次都没接通。电话那头安安静静的,谁都知道,这肯定不是巧合,就是故意表个态。
关税这张大网一罩下来,印度那边立马就觉得“凉”了。不少出口商说,早在8月初,美国客户就开始发邮件取消订单了,就怕这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像北方邦坎普尔这种靠出口吃饭的地方,有的工厂直接停了工,有的开始减工时、降价格、清库存,甚至转头把货拿到本地市场去卖。
钻石加工行业就更难受了。全球八成的原钻,都是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苏拉特切割抛光的,而美国又是印度珠宝最大的买家,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差不多有90亿美元的生意。现在这笔买卖一下子打了折,接下来几个月肯定不好过。
再往大了看,纺织、珠宝、海鲜、皮革、化工、手工艺品这些用工多的行业,压力都特别大。业内有人估算,受这50%关税影响的印度对美出口,大概有602亿美元,有些行业的出口量甚至可能跌到原来的三成。
宏观层面也不乐观,不少研究报告都下调了预期,说印度的GDP增速可能会少0.6到0.8个百分点。股市也不给力,MSCI印度指数连续好几个月跑输新兴市场的平均线,市场的担心一眼就能看出来。
那美国为啥要下这么重的手?白宫给的说法很直接:印度买了太多俄罗斯的石油和武器,得付出代价。特朗普说得更冲,直接把印度和俄罗斯绑一块儿,还给了个“死亡经济体”的难听称呼。又是出政策又是说硬话,明摆着就是要施压。
可这儿就有个矛盾点:一边说要拉着印度搞印太安全合作,一边又在贸易上卡人家脖子。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做法,就算是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出不对劲。
莫迪这边也没沉默。他在公开场合说得很清楚:不会为了美国的压力,牺牲印度的农民和小企业主。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气话——印度六成以上都是农村人口,小企业差不多有800万家,带动了一亿多人就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服装、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这些行业。这些人既是印度社会的根基,也是莫迪的“票仓”,根本动不得。
而且美国这次不光加关税,还点名要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特别是转基因玉米、大豆和乳制品。莫迪把红线摆出来,就是告诉美国:这些领域绝对不能让。
配合这个态度的,就是故意不接特朗普的电话。放在外交上,这叫“冷处理”——不吵架不闹僵,但也不配合,先让对方着急。
不光是莫迪,印度政府里不少人都在表达不满。印度外长苏杰生就说:美国嘴上说着支持做生意,实际却到处设门槛,这根本没道理。他还放了句狠话:“你们不喜欢我们买俄罗斯的石油,那你们也别买我们的成品油啊,没人逼着你们买。”这话掷地有声,意思很明确:印度要自己做主,谁也别想指手画脚。
很多人会问:印度是不是要硬扛到底?能不能扛得住?这得分开看。
短期来看,企业肯定不好受——订单一下子少了,现金流紧张,工人要么少上班,要么工资被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影响。有些行业会把货转到本地卖,或者找其他国家的市场,但利润会变薄,竞争也更激烈。
长期来看,印度这几年一直在推“印度制造”,鼓励消费者多买本国产品,这能分担一部分冲击。政府也在出台政策托底,比如减税、谈自贸协定、找新的合作伙伴。但说实话,想马上补上美国市场的缺口,根本不现实。这事儿得熬,新渠道得一点点打通,没那么快见成效。
再说说美国。特朗普这段时间手头事儿不少,国内的经济、选举,还有俄乌停火的拉扯,都要分他的精力。对印度这么强硬,其实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一方面要给国内政治一个交代,另一方面是想逼着印度少从俄罗斯买油。
可关税抬这么高,带来的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有信任问题。印度前驻联合国大使就说过:这不光是贸易纠纷,更是对合作信心的打击。人和人合作都怕“翻脸不认账”,更别说国家之间了——今天在钱上挤你,明天又让你在安全上配合,换谁心里都会犯嘀咕。
其实“电话打不通”这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过去几年,美印关系其实挺热络的,海上演习、情报沟通、供应链和科技合作都在往深了走。现在关税一加,气氛一下子就变了。你想啊,一边喊着“伙伴”,一边在农产品和关税上逼得这么紧,印度怎么可能没顾虑?尤其是农产品和乳制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饭碗,印度肯定不能让步。这次不接电话,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不满——先放一放,别着急,有时候沉默比说硬话更刺耳。
有人问:印度会不会也对等给美国加关税?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还没看到印度宣布要这么做。这其实符合印度一贯的风格——印度的体量和中国不一样,直接互相加关税只会两败俱伤。
印度更常用“组合拳”:比如在多边场合提“去美元化”,推动用本国货币结算;在双边合作上找新的经贸伙伴,把市场往其他方向引;能源上继续买俄罗斯的油,加工成成品油再出口;对中国这边释放缓和信号,争取边境和经贸稳定,给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这些做法看着慢,但稳,积少成多。
而且印度手里还有两张挺关键的牌。
一张是仿制药。美国老百姓希望药价低,靠的就是大量、稳定、价格合适的仿制药供应,而印度在美国仿制药进口里占了不小的份额,这个现实谁都绕不开。
另一张是智能手机。要是美国把智能手机的关税也抬高,市场份额很可能会被中国厂商抢走,美国消费者也不乐意。正因为这样,大家能看到,仿制药在各种关税清单里一直挺“特殊”,之前美国和欧洲谈判时,仿制药还拿到了关税豁免。这些都是双方算过账的,对印度来说,这就是不用明说的筹码,美国心里也清楚。
对中国来说,大家更关心的是:能不能趁机拉近和印度的距离?我个人觉得,机会确实有,但得把握好分寸。可以接印度的示好,但主动权得握在自己手里,别被对方牵着走。在边境、关键产业链、市场准入这些关键点上,节奏要稳,不能因为对方一时靠近,就轻易给出太多承诺。
印度向来擅长“平衡术”,今天往东边走一步,明天看到美国给了好处,可能又往回退半步。这不是贬义,是现实。我们要做的,是稳住大方向,在可控范围内扩大务实合作,同时把敏感问题管好,别让这些问题反复拖后腿。
至于接下来会不会有缓和的信号,目前还没看到双方有明确的回撤动作,得等官方确认。不过有三个点可以重点关注:
第一,美国会不会对仿制药、关键商品清单做更多豁免,给点缓冲空间;
第二,印度在进口俄罗斯原油、出口成品油这件事上,会不会做一些调整,让外界看到“动作”;
第三,中印高层接触会不会继续升温,把经贸合作再往前推一步。
如果这三点里有两点有动静,双方的气氛可能就会软下来。到那时候,特朗普和莫迪的电话也许就能接通了;就算接不通,也说明还得再磨一阵子。
其实关税只是重拳,不是终点;不接电话是信号,不是绝路。这本质上是一场比定力的博弈,看谁先松口。印度不愿丢面子,更不愿丢老百姓的饭碗;美国要讲所谓的“原则”,更要考虑选票。两边都有自己的难处,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对中国来说,核心还是管好自己,稳住大局。能谈的就谈,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也别勉强。机会是有,但更需要耐心。地缘政治这盘棋,落子不怕慢,就怕急。今天该做的,还是那句话:看清楚,想明白,再出手,这样走的每一步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