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新闻有点像暴风骤雨,欧盟的表现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明明还在和美国因为数字监管、贸易主权闹得不可开交,转头就为了讨好特朗普政府,加班加点地推进立法,要把对美国工业品的关税全都取消。说难听点,这种操作,比关税本身还扎心。表面上是个互利互惠的新协议,其实是欧盟在特朗普的压力下被迫让步,不但没换来所谓的“稳定和确定性”,反而让本来就不轻松的欧洲经济更难受了。
说到底,贸易协议就是利益分配。可这回,看得出来欧盟根本没多少话语权。8月下旬,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在苏格兰高尔夫球场谈了一小时,公布说达成了新贸易框架协议。美国那边答应把大部分欧洲进口商品的关税从30%降到15%,但条件是欧盟必须月底前立法,把对美国工业品的关税全取消。美国这是让欧盟先松手,自己再考虑“放你一马”。更离谱的是,这个15%的税率看着降了,其实还是比欧盟对美国的零关税高不少。
钢铁、铝产品更夸张,欧盟出口美国要被收50%的税,美国出口欧洲却畅通无阻。这哪是互惠?分明就是欧盟一边倒地让步。欧盟这次这么着急,连本来要做的影响评估都顾不上,原因其实很简单——美国市场对欧洲的汽车出口太重要。2024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出口到美国的车和零部件,总价值高达384亿欧元,德国一个国家就占了大头。美国要是下狠手提关税,德国车企简直要头疼死。
欧盟现在的“后退一步”,其实是没得选。法国、德国这些传统强国,嘴上喊着团结,其实都清楚,谁也不想在贸易战里第一个倒下。关键是欧盟的让步也没换来美国的真承诺。特朗普那边一边签协议,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威胁要对数字税、数字服务法的国家加征高额关税,还要限制美国技术和芯片出口。美国这招,明摆着就是“你敢动我就收拾你”。美国对盟友下手,一向都不留情面,哪怕你是欧洲的老朋友。
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急着给美国让利,一边又在数字监管上喊着要强硬。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里韦拉公开喊话,说欧盟不能屈服于特朗普的威胁。法国总统马克龙更直接,建议欧洲考虑对美国科技公司搞点反制措施。但说得好听,欧盟内部其实分歧很大。马克龙的“强硬立场”在成员国里一直是少数,德国更关心汽车,东欧国家盯着补贴和农产品,没人愿意为数字主权和贸易立场冲在前面。
欧盟想用“反胁迫工具法案”对美国反击,可这法案2023年生效到现在一次都没真用过。德国、法国嘴上支持,真要动手还得走一大堆程序,最后各国意见还不统一,欧盟的“贸易大杀器”还没亮出来,先被美国打得晕头转向。美国的算盘其实很简单,拿关税大棒逼盟友让步,把数字监管、反垄断、网络安全这些问题硬塞进贸易谈判。谁敢对美国科技公司动手,就直接加税报复,甚至还要制裁那些执行欧盟数字法案的官员。
欧盟这边反复声明,这些事是自己的主权,和贸易协议没一毛钱关系。但美国根本不讲道理,非要把数字主权和贸易利益绑一起,逼欧盟做选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最近也说,欧盟在中美竞争里正变得无关紧要,再不专注主业,欧洲就真成了看客。她说得没错,欧盟现在既想维护数字主权,又想保住出口,还想跟美国、甚至中国讨价还价,可三边都顾不过来,结果就只能疲于奔命。
欧洲过去自认经济繁荣,结果一遇到大国博弈,产业、技术、军事实力哪样都短板。欧盟在“西方阵营”里其实是最容易被割的“韭菜”,自己还不太清楚。更现实的是,每次美国拿关税威胁盟友,欧盟总是只能被动挨打。加拿大、英国、法国、印度这些国家都曾对美国的关税霸凌反击过,要么对等加税,要么告到世贸组织,起码还有点骨气。欧盟这边嘴上硬,行动慢,反击和妥协永远不同步。冯德莱恩说“所有工具都在桌面上”,可真关键时刻,贸易反制工具就是个摆设。
协议签了,欧盟企业还得继续受累,美国随时能推翻协议、重新解释条款。所谓“稳定性”和“确定性”,说白了就是自我安慰。这场不平等的关税协议就是一记闹钟。欧盟真正该想的,不只是数字政策和一时的贸易退让,更要重新认清自己在世界格局里的位置。只有敢在关键利益上说“不”,把团结和主权变成现实,欧洲才有可能不再被动、被人牵着鼻子走。要不然,每一次妥协,都是在给以后的被动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