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特朗普一出手,印度整个经济江湖都炸开了锅。50%!没错,你没看错,美方计划从8月27日起对印度产品征收高达半数的关税,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直接把印度商品从国际市场掰成两半的威力炸弹。印度政客们立刻集体慌了手脚。莫迪总理跳出来高喊:“压力大?我们扛得住!”仿佛全印度农民和小商贩是靠嘴皮子就能挡住外部风暴的钢铁盾牌。现实呢?经济学家早已指出,这简直是场“无谓的贸易战”,福利损失可不是吹的,印度央行前行长乌尔吉特·帕特尔甚至直言,这是印度最担心的事情。
再看看莫迪的表演秀。他呼吁国民广泛使用国货,挂大牌子、只卖印度制造,好像这样就能抵挡关税冲击。莫迪的演讲里充满了“民族主义+自我安慰”的味道,可问题是,呼吁不能填饱肚子,招贴不能替代出口收入。商人和农民都在默默算账,50%的关税一旦落地,利润几乎蒸发一半,生意还能撑多久?国货运动听起来像爱国主义教育课,但现实里,这是一个经济防护罩的童话版。印度政府在舆论上拼命装坚强,实际上经济风险像积木一样堆在一起,随时可能崩塌。
冲突的另一个焦点,是外交。印度表面上忙着展示印太合作,斐济总理访问莫迪,签署一大堆合作备忘录——医疗、交通、信息通信技术、商业合作……听起来多热闹啊,可细看就知道,这是外交秀场。现实是,印度不仅要应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还要操心国内洪水和印巴关系的微妙平衡。印度河条约暂停,洪水警报通过临时渠道发给巴基斯坦,这说明印度的制度还没完全恢复正常运作,信息共享机制停摆,危机应对能力远不如宣传的那样“韧性满满”。
再来扒一扒这场贸易战背后的逻辑。特朗普挑动关税,不是为了吓唬印度,而是把全球供应链和印度农产品、小企业捆绑起来,直接逼迫莫迪做让步。印度政府嘴上说“农民小商不受影响”,实际呢?压力不只是理论上的,是钞票上的、市场上的、民心上的。印度民众或许在社交媒体上鼓掌喊国货,但真实经济是冰冷的。关税落地的那一刻,账本上会亮红灯,这不是表演可以解决的。
在国内,莫迪靠民族主义和自我宣传安抚民众。国货运动、抗压力宣言、斐济访问签约,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心计算的“心理安慰剂”。但这里有关键变量:全球供应链依赖、美国施压力度、印度内部经济弹性。一个变量出现偏差,整个“稳健经济”的神话就会瞬间破碎。印度的宣传战术再花哨,也掩盖不了事实:美国的关税和贸易压力是硬杠杠的,不是挂标语、拍宣传照就能挡得住的。
更讽刺的是,印度外交又忙着做表面文章。斐济总理访问签署一堆谅解备忘录,媒体大肆报道,好像印度在区域合作上赢了牌面。然而,现实是区域合作协议无法直接抵御全球贸易风暴。洪水通报的临时性、印巴信息共享机制瘫痪的事实,更象是在提醒民众:印度“制度韧性”和“外交手段”都只是纸面功夫,根本承受不了真正的国际压力。
看台面上的表演和幕后账本,印度经济神话的裂缝越来越大。特朗普一句关税,莫迪一堆大旗喊国货,斐济访问、谅解备忘录一套接一套,民众情绪安抚得不错,可一旦市场受挫,账面上的亏损无法隐藏。印度的经济防御,不靠实际能力,而靠民族主义宣传和自我安慰,这种策略在全球化经济面前,就是纸糊的盾牌。
和印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中国面对外部压力从不靠喊口号,而是用系统、用政策、用市场调控,把风险提前化解。贸易摩擦、国际施压、出口市场波动,都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卖弄的所谓韧性,其实就是自我陶醉的幻象。
特朗普高额关税的计划只是第一波考验。印度内部农民和小企业的小算盘才是真正的压力源。莫迪喊“压力再大也承受得住”,看起来豪气冲天,但经济现实不会因喊话而改变。洪水警报、印巴条约暂停、斐济签约、国货运动……这一切都是印度政府为掩饰脆弱而做的动作。纸面上风光无限,账面上早已裂痕累累。民众看到的,是一个忙于表演、缺乏实质防护的政府,一个靠民族主义和外交秀掩盖经济脆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