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东京,再次成为国际聚光灯下的舞台。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与日本外相岩屋毅在记者镜头前高调互动,一句“八国新合作框架”的表述迅速引发轩然大波。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提法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令人不禁联想到百余年前的“八国联军”。如今,德、法、英、日、韩等国在经济与安全领域联手对华施压,难道真想上演一出“新八国联军”的翻版?
德国本身的处境颇显尴尬。刚刚经历经济连续两个季度下滑,GDP环比下降0.3%,出口减少0.6%,制造业投资骤降1.9%。默茨政府支持率跌至29%,国内压力空前之际,瓦德富尔却选择赴日大谈所谓的“联合遏华”,不免让外界质疑其意图——这究竟是战略考量,还是转移视线的政治表演?更何况,德国一边被美国加征关税压得喘不过气,一边却在亚太替美国“唱和反华”,这份“外交秀”恰好暴露了其战略上的无力与依附。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打着“合作”旗号的国家几乎都在中国市场深度依赖:德国的汽车工业、法国的葡萄酒、英国的金融服务、日本的电子产品、韩国的半导体,哪一项不是因中国市场而保持活力?瓦德富尔却幻想着将这些国家绑在一条“合围中国”的战车上,仿佛忘记中国早已不是120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羔羊。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仍历历在目,祖辈的屈辱与愤懑早已化作今日中国人的骨气。如今再听到“八国联军”这个词汇,自然会勾起国人怒火。
这一次,所谓的“新八国联军”不再依靠坚船利炮,而是以贸易壁垒、技术封锁和价值观施压为主要手段。南海局势升温,东海时有挑衅,台海更被频繁炒作。美国扮演“庄家”,拉拢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等盟友,派遣军舰军机在中国周边耀武扬威,企图制造紧张氛围。然而,中国并未退缩。2024年新一代国产航母下水,南海军演持续展开,东海、台海的解放军力量稳步推进。面对挑衅,中国不仅口头警告,更以实际行动表明:主权不容侵犯,寸土绝不退让。
事实上,这个所谓的“新八国联军”内部早已矛盾重重。英国派舰更多是“刷存在感”,法国往往走过场,日本经济上却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澳大利亚因对华出口受限而苦不堪言,大麦与葡萄酒大量滞销,商界怨声载道。印度虽与中国存在边境摩擦,但深知若真爆发全面冲突,补给体系难以支撑;加拿大隔着重洋,除了跟风表态几无实质举动。真正有意愿冒险动武的,除了美国几乎没有他国。而美国自己同样顾虑重重:疫情余波、民意反战、军费紧张、通胀压力……这些现实问题决定了华盛顿不敢轻言发动大规模冲突。
中国则以综合实力反制。经济上,借助“一带一路”与RCEP,中国稳步扩大区域合作网络;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制裁已让其蒙受数十亿美元损失。外交上,中国在联合国等平台发声,成功凝聚多国力量反击西方在涉疆、涉港议题上的攻击。2023年,中国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主动参与规则制定,打破西方在地区话语权的垄断。这样的姿态不仅维护了国家利益,也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至于德国提出的所谓“合作框架”,更多是外交场合的噱头。真正落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毕竟,连自身防务都要依赖美国的德国,如何有能力主导一个针对中国的“新八国联军”?即便美国强势逼迫,也无法让所有盟友心甘情愿付出代价。经济与安全相互交织,真要动手,代价过于沉重。
今日中国早已今非昔比。新一代航母、歼-20隐形战机、升级的导弹系统与完善的海防体系,使得任何试图挑衅的外部力量都要慎之又慎。一旦越界,极可能面对“有去无回”的后果。西方所谓的合围战略,更多是对中国崛起的恐慌与不安。他们惧怕失去主导地位,害怕被中国超越,于是打着“人权”“航行自由”“技术安全”的旗号,妄图在战略上遏制中国。
然而,今天的中国绝不是百年前那个被迫签下《辛丑条约》的国家。历史的屈辱已让中国人铭记:唯有自身强大,才能挺直腰杆。所谓的“新八国联军”无论如何鼓噪,注定难以成气候。面对中国坚定的意志与坚实的实力,他们最多只能叫嚣,却不敢真正跨越红线。最终,这场大国博弈的胜负,不会由口号决定,而必将由实力、战略与人民的意志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