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空军几乎是从零起步,全国加起来的飞机数量屈指可数。1949年开国大典时,为了让场面更壮观,空军只好让17架飞机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飞了两遍,以制造“数量充足”的假象。彼时中国空军基础薄弱,机场设施匮乏,尤其是在西藏这种高原地区,地形复杂、空气稀薄,几乎不具备喷气式战斗机正常起降的条件。那时的主力战机还是依赖从苏联购入的米格-17,数量有限,性能在高原环境下也大打折扣。
反观印度,自1947年独立起便继承了英国殖民留下的庞大空军基础。短短数年间,印度空军便拥有数百架各型飞机,装备种类多元,从英国的“猎人”战机到法国的“神秘”,再到苏联制造的米格-21,应有尽有。凭借多元化的采购渠道,他们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超中国。到了五十年代末,印度空军已开始频繁试探中国边境,侦察机屡屡进入西藏上空低空飞行,并利用航摄设备进行拍照。由于当时中国的雷达覆盖有限,地面防空火力虽偶有反击,但拦截飞机往往力不从心,只能眼看着对方来去自由。
六十年代初,中印边境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在1962年爆发全面冲突。地面部队激烈交火,但双方的空军都没有大规模出动。中国空军在西藏地区几乎没有可用的基地,唯一的机场还无法起降喷气机,防空体系亦十分薄弱。印度空军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据上风,尤其是掌握了米格-21生产线,但考虑到中国可能从内地大规模调机驰援,他们也未敢贸然使用空中优势。
战后局势却对中国更为不利。自1963年起,印度空军的入侵行动数量翻倍,米格-21战机甚至挂载导弹,在藏南低空肆意活动。中国空军只能派出歼-6拦截,但该机无论在速度还是爬升性能上都不及米格-21,且高原复杂气候常令雷达失效,拦截成功率极低。印度逐渐摸清中国在高原地区的短板,胆子也越来越大。到七十年代,他们的飞机数量已经是中国的两倍以上,技术上米格-21升级型号更是全面压制歼-6。与此同时,中国自研飞机问题频出,歼-6在高原恶劣环境下发动机功率衰减严重,可靠性不足。
印度更是在此期间引进苏-7战斗轰炸机,时速高达1.5马赫,能够直威胁青海和四川边境。中国的歼-6最高只有1.4马赫,速度和性能都追不上,只能依赖高炮在低空偶尔驱赶。即便雷达能提供引导,但一旦遇到风雪天气整个体系便形同虚设。八十年代成为印度空军的巅峰期,他们引进米格-23和法国幻影2000,低空性能和火控雷达都远胜中国当时的歼-8。中国战机即使升空,也常常在尚未锁定目标前便被对方轻松脱离。印度战机频繁利用山谷地形低空突入,而中国的防空网漏洞百出,只能被动应对。那二十余年间,中国空军虽数千次紧急升空,但真正有效驱离的寥寥无几。
造成这种长期被动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装备差距。印度不断从多国购入先进机型,而中国早期依赖苏联援助,自研基础薄弱,更新缓慢。二是地理条件。西藏高原机场稀少且氧气不足,战机推力下降严重;而印度在拉达克及周边地区建有二十多个机场,出动快、反应灵活。三是经验不足。八十年代中国空军老飞行员逐渐退役,新生代对超视距作战缺乏经验,而印度早在六十年代便从印巴战争中获得实战锻炼。
九十年代开始,局势才逐渐扭转。中国从俄罗斯引进苏-27战机,首批数十架入驻西藏,其性能远超歼-8,立刻让印度收敛了锋芒。随着苏联解体,中国更获得了苏-27生产线与相关技术,自研路线逐步成型,歼-10、歼-11等机型相继服役。与此同时,西藏、新疆的机场网络扩展,跑道加固加长,机群规模不断壮大。印度的技术优势逐渐消退,美国对其先进装备的出口限制更让他们只能依赖俄罗斯,但俄罗斯军工发展停滞,供应有限。相对而言,中国坚持自主研发,逐步推出歼-16多用途战机,歼-20隐形战机更在2012年试飞成功,使空军整体水平直逼世界前列。
从弱到强,中国空军的崛起靠的是自力更生与持续研发的决心。早期在西藏吃的苦,不仅是装备差距,更在于缺乏高原作战的完整体系。印度四十年的优势主要是依赖外援采购,技术积累不足,一旦遇到瓶颈便难以突破。而今日的中国空军,已在西藏高原构建起密集的机场群,装备新锐,电子战能力突出。相比之下,印度虽仍有人数优势,但质量已明显落后。四十年的被动局面换来如今的自信,中国空军终于能够稳固掌控西藏上空,这也是自主研发带来的真正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