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公子文章改写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中美之间为什么会在关税问题上再次选择延期呢?这实则是因为美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此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曾试图团结七国集团,共同对中国征收高达200%的关税,但最终七国集团未能响应他这项要求。
在2025年6月于加拿大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上,发生了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与各国领导人商讨如何制裁俄罗斯的关键时刻,突然抛出一个震撼性的问题:“在座的各位,是否愿意对中国实施200%的关税?”这一策略被称为“次级关税”,其表面上是为了惩罚那些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实际上则是针对中国,试图以此手段间接压制中国的出口。然而,出乎贝森特的意料,现场陷入了冷淡的沉默。原本以为会引起一片响应的他,目睹各国政要们纷纷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子,连眼神交流都显得格外谨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沉默直接表明了他们的拒绝态度。
那么,欧洲国家究竟为何显得如此不给面子呢?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均是出于现实考量。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年贸易额已经超过了8000亿美元。德国的汽车产业、法国的奢侈品行业完全依赖于中国市场的支持,假如贸然引入200%的关税,欧洲将承受无法想象的经济打击,当前4.2%的通胀率也很可能快速攀升至两位数。而更为复杂的是,欧盟在决策上需要27个成员国全体同意,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对中国的广阔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欧洲各国也十分担心即使是对中国施加关税,最终可能引发的反击。中国在全球农产品采购和航空订单上拥有重要的影响力,若中国决定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首先受到影响的无疑是那些与中国开展紧密合作的欧洲企业。
贝森特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揭示出其战略上的误判。他试图将俄乌冲突与对华贸易捆绑在一起,借助关税迫使中国在能源问题上作出让步。然而,欧洲领导人认为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在制造麻烦,最终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再加上特朗普时期频频对欧洲的钢铝及汽车实施关税措施,导致盟友间的信任关系早已受到严重损害。这一提案在他们眼中无异于让欧洲扮演火力架的角色,而美国则可以在后面指挥,代价全让欧洲来承担。
在2025年8月13日,也就是特朗普和普京即将在阿拉斯加会面的前两天,贝森特显得非常紧迫。他向欧洲各国发出了公开的警告:要么采取行动,要么就闭嘴!你们必须加入对中国的制裁,否则就没有资格对美俄会谈发表意见。
其实,他想在普京面前展示出“西方团结”的形象,以此为谈判增加筹码。讽刺的是,就在前一天,中美双方刚刚达成了暂停部分关税90天的协议。尽管如此,贝森特却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为“最不平衡的经济体”,还放话要求中国“降价接受惩罚”。在表面上表态和解的美国,实际上却依然暗中操控着局势。
在这一问题上,美欧之间显然难以达成共识:美国也清楚,想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中国,而欧洲则认为过度的贸易保护只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崩溃;美国企图将欧洲作为其附属,而欧洲则绝不愿再成为“经济牺牲品”;美国朝着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而去,觉得规则可以不顧,而欧洲则希望能够坚持住WTO所强调的公平底线。
短期来看,G7在对华关税问题上显然无法形成统一立场,欧洲很可能在言辞上对美国应和,但依然在实质上与中国保持联系。然而,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危险并未消失。若美国强行推行单边制裁,势必会促使其他国家更快地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中国、欧洲和俄罗斯真的会联手,构建一个新的结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