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瑞士伯尔尼的联邦议会大厦内,一场关于73亿瑞士法郎(约91亿美元)军购合同的辩论正掀起政治风暴。绿党议员格拉特利拍案疾呼:“一个在贸易上砸我们石头的国家,不该得到军购大礼!”他口中的“石头”,正是特朗普政府对瑞士手表、咖啡胶囊和药品加征的39%关税——全球发达国家中最严苛的税率。而“大礼”则指向36架F-35A隐形战斗机订单,如今却成了瑞士政界反击美国的筹码。
一纸关税引爆军购“炸弹”
时间倒回2022年9月,瑞士政府绕过全民公投程序,紧急签署了采购36架F-35A的合同,理由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报价即将到期”。这份合同本应是美国军工巨头的胜利,却因特朗普2025年7月的一纸关税令彻底转向。当瑞士制药巨头诺华的年报显示,对美出口药品占其全球营收35%时,39%的关税无异于对经济命脉的精准打击。更让瑞士人愤怒的是,邻国欧盟的商品仅被征收15%关税,落差之大令伯尔尼政界直呼“背叛”。
自由党议员波特曼的质问点破关键:“民众怎能接受高价购买F-35,同时被美国关税压垮?”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尔穆特更发动公投攻势,要求全民表决是否撕毁合同——这招直击瑞士“直接民主”传统,让战机订单悬于民意刀刃之上。
F-35的“欧洲信任危机”
瑞士的反击绝非孤立事件。两周前,西班牙国防部突然宣布搁置F-35采购计划,将105亿欧元预算转向欧洲“台风”战机升级及第六代战机FCAS项目。首相桑切斯更公开呛声特朗普:“只有欧洲才能保护欧洲!”
深层矛盾早已埋下伏笔。F-35在欧洲的声誉近年持续受损:英国航母的F-35B在印度迫降后暴晒37天沦为“废铁”,美国海军F-35C坠海事故频发,软件升级延误导致荷兰空军战机趴窝半年……这些事故让欧洲意识到,依赖美国战机意味着将国防自主权拱手相让。连五角大楼都开始削减F-35采购量,转而投资六代机研发,盟友的动摇自然不足为奇。
地缘博弈的“多米诺骨牌”
瑞士的军购反制背后,藏着精妙的经济算盘。2025年上半年,瑞士对美贸易顺差飙至480亿美元,黄金精炼和药品出口占三分之二。尤其制药业手握“王炸”——美国医疗体系依赖瑞士的胰岛素、抗癌药等核心产品,加征关税实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但瑞士不敢全面开战。其能源和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因此政府在取消F-35订单的同时,承诺“30%军购转向欧洲”,并加速与欧盟防务合作。这种“军事贸易平衡术”,恰似给美国一记耳光后再递颗甜枣。
西班牙的选择更凸显欧洲防务自主野心。桑切斯政府押注法德西联合研发的FCAS六代机,既是技术突围,也是政治宣言——当特朗普强推“北约军费占GDP 5%”时,西班牙用行动证明:把钱投给欧洲军工,远比向美国交“保护费”划算。
美国的双重困境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此刻如坐针毡。瑞士36架F-35A占其2024年交付量的三分之一,若订单取消,将重创股价和生产线规划。更致命的是“示范效应”:葡萄牙、加拿大已重新评估订单,德国空军被爆考虑用“台风”替换部分老化的F-35机队。
特朗普政府则陷入战略矛盾。国务卿鲁比奥紧急会见瑞士总统,强调“加强防务合作”,但贸易代表办公室拒绝对关税让步。这种“既要军购利润,又要贸易利益”的贪心,正把盟友推向欧洲怀抱。正如欧盟贸易委员的警告:“若美国触碰25%关税红线,欧盟950亿报复清单将自动生效,波音飞机和肯塔基鸡肉首当其冲。”
“去美国化”防务潮来临?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2022年瑞士签署F-35合同时,洛克希德·马丁高管曾宣称:“欧洲的天空将由美国战机守护。”三年后,这句豪言正在逆转。
瑞士的抉择撕开了一道裂缝:当贸易战蔓延到军购领域,小国同样能利用大国博弈的缝隙反制。而西班牙的转向则昭示更危险的趋势——欧洲正将关税危机转化为防务自主的契机。若FCAS六代机借此获得资金和技术聚合,未来全球军工格局或将重塑。
硝烟尚未散尽,但F-35订单的命运已清晰传递一个信号: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这次砸中的,或许是美国霸权的最后一块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