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8月,美国政治新闻网站《政客》(Politico)爆出猛料:特朗普那个以“美国优先”为旗号挥舞关税大棒的政权,不仅惹毛了盟友,还让利润机器F-35战斗机的海外订单“稀巴烂”。这条新闻像一记重拳,直接打在特朗普政绩表的“出口创收”那根金色神经上。
西班牙率先挥出反击。6月的北约峰会上,特朗普当面要求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将国防开支提到GDP的5%,遭到拒绝。桑切斯坚持维持当前的2.1%,特朗普立刻威胁要在贸易谈判中“让他们付双倍”。两个月后,西班牙国防部宣布放弃采购F-35,将105亿欧元预算转投欧洲本土武器系统,Eurofighter台风或法德西联合研制的未来空战系统。这不是简单的采购调整,而是公开宣告不做特朗普的提款机。西班牙宁可花欧元买欧货,也要买一份政治尊严与战略独立。
瑞士的愤怒更直白。这个一贯中立的国家原本计划购买36架F-35,但在8月7日,美国突然对瑞士出口的奢侈手表、医疗器械等商品开征39%关税,这是特朗普政府对发达国家征收的最高税率。瑞士联邦主席紧急飞赴华盛顿,却连特朗普的面都没见到。结果关税照旧,瑞士政坛瞬间爆炸,跨党派议员支持取消F-35订单,甚至连总统所属的自由党议员都公开表态:要么终止合同,要么停止下一批交付,转向欧洲采购填补缺口。瑞士人算得清:原本73亿瑞郎的合同,因为关税可能额外增加16亿瑞郎,而且美国军售合同白纸黑字写着价格可因关税、通胀等因素随时上调,没有任何价格保障。
连锁反应很快蔓延。葡萄牙开始重新审视F-35计划,印度直接关闭了F-35谈判的大门,加拿大虽然国防部建议继续购买88架,但总理马克·卡尼仍在犹豫,毕竟特朗普曾扬言要吞并加拿大,还要对其加征关税。甚至连F-35项目的核心伙伴国也在动摇,丹麦官员公开说美国武器已成“安全风险”。而特朗普的东欧支持群体虽然嘴上高唱拥美赞歌,心里也明白,美国是在保护大家安全,还是在做生意捞钱,答案一清二楚。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也在缩减订单。2025年6月,美国国防部把原计划采购的48架F-35砍到24架,足足减了一半。在要求盟友增加军费的同时,自己却收缩采购,这种双重标准盟友们看得一清二楚。
事实上,F-35的技术与运营问题本就为盟友翻脸提供了充足理由。价格飞涨、维护成本惊人、事故频发、妥善率低得离谱,英国一架F-35B在印度迫降后暴晒37天无人维修,葡萄牙因维护费用高得离谱推迟签约,美国海军F-35C坠海事故调查结果迟迟不公开。这架五代机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高达2.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一年的GDP,却伴随着44%的维护成本涨幅和常年趴窝的尴尬纪录,几乎成了“付款即报废”的黑色幽默。
让盟友更不安的是,美国通过“自主后勤信息系统”和“作战数据综合网络”实时监控全球F-35机队,从任务规划到零部件供应完全由美方掌控。换句话说,这不只是一架喷气机,而是一台飞行计算机,随时可能被美国“一键关机”。德国防务专家施兰卓夫直言:“美国可以通过任务规划系统让F-35根本无法起飞。”对那些追求作战独立的国家来说,这种依赖简直是战略噩梦。
特朗普之所以被F-35拒购刺痛,并不单纯是因为技术争议,而是因为这涉及他最看重的政治面子与经济利益。他反复强调“盟友必须买美国武器”,F-35是洛克希德·马丁的摇钱树,利润丰厚,是“美国优先”的标志性出口产品,买它不仅是军火交易,更是表忠心的政治符号。盟友拒买,就是在公开挑战他的权威,直接打掉他向选民吹嘘的“赚钱政绩”。
这场关税外交的后果,不只是几份军售合同的流失,而是一次信任体系的断裂。西班牙、瑞士的退单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触发了欧洲内部对“防务去美化”的集体思考。武器自主化、战略独立化正在取代过去那种对美国军工的依赖,而F-35的订单危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特朗普原本想通过关税和施压逼盟友“低头缴钱”,结果却逼出了盟友的反骨与独立意志。他的高关税不仅打碎了F-35的利润链,更打掉了美国在盟友心中的安全伙伴形象。剩下的,是一个在利益面前毫不掩饰贪婪、在政治上日益孤立的“美国优先”,以及一个逐渐走向分裂和疏离的盟友体系。
这不是胜利,而是失血。F-35的订单在地图上一片片消失,正像美国在盟友心中的信任正在一块块崩塌。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正在变成“美国孤行”,而这一切,都是他亲手推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