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印度石油公司 7 月宣布暂停进口俄罗斯原油,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称此为 “商业决策”。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对能源格局变动的关注。
贸易(资料图)
美国商务部 6 月出台新规,对连续三个月进口俄油超日均 100 万桶的国家加征 15% 关税。印度 4 至 6 月俄油进口量达每日 120 万桶,恰好触碰红线。华盛顿同时抛出 “印太经济框架” 关税减免诱饵,形成明暗双重压力。新德里的选择,本质是在大国博弈中进行风险对冲。
俄罗斯能源出口结构正遭遇冲击。印度曾在 2022 年至 2023 年间将俄油进口占比从 2% 提升至 22%,成为莫斯科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原油买家。如今采购中断直接导致俄能源部门每日减少约 1800 万美元收入,相当于每月损失 5.4 亿美元。圣彼得堡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乌拉尔原油价格已较布伦特基准价贴水扩大至每桶 12 美元,创六个月来新高。
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持续深化。2024 年上半年,中俄原油管道输送量同比增长 9%,达到每天 190 万桶。双方签署的《天然气长期供应协议》正按计划推进,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输气量今年有望突破 480 亿立方米。这些合作并非单方面援助,而是基于市场原则的互补共赢 —— 中国获得稳定能源供应,俄罗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贸易(资料图)
中俄 “海上联合 - 2025” 军事演习本月在日本海举行。参演的中国海军 055 型驱逐舰与俄罗斯太平洋舰队 “瓦良格” 号巡洋舰完成联合防空、反潜等 12 个课目演练。演习区域距离宗谷海峡仅 200 海里,展示出两国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协同能力。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视频显示,双方战机在演习期间实现了数据链实时共享,战术协同水平显著提升。
全球能源贸易版图正在重构。印度转向从巴西、安哥拉采购原油,两国 6 月对印出口量分别增长 35% 和 28%。俄罗斯则加大对土耳其、埃及等中东欧国家的能源输出,黑海港口原油装船量同比上升 17%。这种调整带来运输成本增加 —— 俄油运往埃及的航程较至印度多出 4000 海里,每吨运输成本上升 12 美元。
中印关系面临新的变量。印度暂停俄油进口后,其国有炼油厂开始加大对伊朗原油的采购,6 月进口量环比增长 40%。德黑兰与新德里正协商用卢比结算石油贸易,这与中国和伊朗的人民币结算机制形成微妙对比。两国在多极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将影响亚洲能源安全架构的构建。
国际社会对能源武器化的担忧加剧。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报告显示,全球能源贸易中受政治因素干扰的比例已从 2020 年的 8% 升至 2024 年的 19%。国际能源署呼吁建立 “能源安全缓冲区”,推动主要消费国建立 90 天以上的战略储备。这一建议得到中俄等 12 个国家的联合响应。
贸易(资料图)
俄罗斯正加速推进能源出口多元化。其与沙特达成的原油产能协调协议延长至 2026 年,双方承诺共同维持全球油价稳定。北极液化天然气 - 2 项目首条生产线已投产,每年可向欧洲和亚洲市场供应 1980 万吨液化天然气。这些举措虽不能完全抵消印度市场流失的影响,却为其争取了战略调整空间。
中国在维护能源安全方面的行动具有示范意义。除了与俄罗斯的合作,中国与卡塔尔签署的 27 年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已启动执行,与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管道三期工程提前竣工。这种多元化布局既保障了自身能源安全,也为稳定全球能源市场提供了支撑。
大国之间的互动正在重塑国际秩序。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杠杆主导能源流向,俄罗斯寻求突破制裁围堵,印度在大国间游走博弈,中国坚持多边合作。这些行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前国际关系复杂图景的重要部分。未来的全球能源格局,将在各方力量的动态平衡中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