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7月底,距离特朗普自定的8月1日谈判最后期限仅剩一天时,他突然签署了那份全球关税行政令。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全球瞩目,各方都急切地想知道特朗普究竟在筹谋什么。此举发布后,整个世界都在紧盯着,期待揭开这份政策背后的深层动机。
看一下关税清单,绝大多数国家的税率与专家和媒体的预期相差无几,大多数在10%到41%之间。例如,已经陷入长期战乱的叙利亚被定在了41%,这似乎完全在预料之中。然而,若仔细分析这份清单,会发现两个特别突出的、极具深意的细节。这些细节像是牌桌上的一张底牌,直截了当地透露了特朗普的战略意图:他准备收拾残局,腾出手来,真正与中国展开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然而,这并非危言耸听。要理解这两个细节,我们首先得看看国际局势的整体背景。在这份行政令发布前,已经有一些国家做出了妥协。欧洲和韩国这些国家,或多或少都与美国达成了协议。欧洲方面,虽然他们不情愿,但最终与美国达成了15%的关税协议,并且还同意了一笔6000亿美元的投资。这种协议虽然不如预期的10%低,但至少避免了更严重的经济后果,算是花钱消灾。而韩国则在新总统李在明的领导下,提出了3500亿美元的定向投资,换取了15%的关税。这种妥协可能在国内遭到激烈批评,但对李在明而言,却是避免冲突、专心推动国内经济的最佳选择。
这些变化表明,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的态度有了变化:只要你愿意提供足够的利益,他就愿意在关税上“手下留情”。但当然,也有不肯妥协的国家,比如中国、加拿大和印度。加拿大自从特朗普嘲笑他们的国家身份后,一直心存不满,强烈反对美国的干涉。印度则由于农业问题,无法在美国的要求面前低头,否则可能面临国内强烈反弹。至于中国,面对美国的各种挑衅和反制措施,早已让特朗普头疼不已。
就在这时,特朗普推出了全球关税清单,开始显现出他精心策划的战略。第一个令人疑惑的地方,出现在南亚。美国对印度的关税依然保持在25%,这是对印度的“惩罚”税率。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美国给巴基斯坦的税率竟然只有19%。这明显传递出特朗普在“踩印度、捧巴基斯坦”的微妙信号。过去几年中,美国一直强调“印太战略”,印度是被寄予厚望的“合作伙伴”。然而,随着5月份印巴冲突的爆发,特朗普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冲突结束后,特朗普高调宣称自己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巴基斯坦立刻派遣高层官员访问美国,表示感谢。
与此同时,特朗普却不断发推特,公开对印度表示不满,指责印度不让美国插手印巴冲突,并且批评印度大量从俄罗斯购买石油。美国财长贝森特甚至直接说“印度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全球角色”。特朗普通过这番操作,既是对印度施加压力,也是警告其他不愿妥协的国家:若不听话,就会付出代价。
接下来,另一个令人费解的操作发生在巴西。特朗普曾威胁要对巴西加征50%的重税,而巴西总统卢拉强硬回应,声称“主权问题不容让步”,似乎一场贸易大战即将爆发。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清单上,对巴西的税率却仅为10%,与英国几乎相同。这种反转让人感到困惑,但背后却是特朗普精明的算计。与巴西打贸易战,美国根本不会占到便宜。去年,美国对巴西的贸易顺差达到了双重顺差,服务贸易单项就多赚了1650亿美元。如果美国真的与巴西爆发冲突,第一受害者将是美国的农业和波音公司。而且巴西在金砖国家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觑,特朗普不愿意因为一个贸易战就彻底推向中国阵营,导致美元霸权的进一步削弱。因此,给巴西一个“骨折价”关税,实际上是一种高明的平衡策略。
这两个细节放在一起看,特朗普的核心战略变得更加清晰:通过“精准分化”,将各国拉拢、打压,最终为与中国的博弈做准备。特朗普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猎人,在最终的狩猎中,他需要先确保其他的“猎物”不会在关键时刻捣乱。他利用不同的关税税率,将世界各国分为“听话的”、“可以争取的”和“无可妥协的”,然后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待。
最后,特朗普真正的目标——中国,仍然是那份关税清单中最引人注目的“空白”。虽然没有直接将关税提到顶峰,但特朗普并不急于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国最大的顾虑,就是中国掌握的稀土资源。这些资源对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因此特朗普需要时间来调整美国的稀土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一切都表明,美国正在通过“以时间换空间”,为最终的较量做准备。
与此同时,美国的“外围合围”也在加紧进行。例如,特朗普通过对东南亚国家太阳能制造商征收重税,逼迫这些国家与中国的产业链“脱钩”。这些行为,表面看是全球贸易的调整,实际上却是对中国进行的一次战略“围堵”。
综上所述,特朗普签署这份全球关税清单,表面上是一次针对多个国家的经济制裁,实则是他在全球舞台上精心布下的“政治棋局”。最终,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与中国的最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