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结束后,美国为何依然唱衰中国经济?
刚刚结束的中美贸易谈判似乎为两国关系带来一线希望,但美国却迅速改变了态度。美国驻华谈判代表贝森特在回到华盛顿后,立即发表了对中国经济的不利言论,这让外界感到意外。那么,中国的经济真如他说的那样濒临崩溃吗?
1. 中国经济真的要崩溃了吗?
你以为中美在瑞典的第三轮谈判结束后,局势会有所缓和?可美国人显然并不是为了和解而来。7月28日,在斯德哥尔摩,第三轮中美贸易谈判落下帷幕。当记者问到未来的合作前景时,美方代表贝森特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句:“等特朗普签字。”看似平静的言辞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的矛盾。
然而,贝森特回到华盛顿后,态度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仅仅两天后,他就在7月30日公开发表了令人震惊的言论:“最近,美国与日本、欧盟等多个经济体达成了短期贸易协议,这将给中国带来极大压力。如今,美国不再孤军奋战,全球的经济体都站在了美国这一边。中国必须尽快与美国达成协议,否则将错失宝贵的机会。”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直言:“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崩溃,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引力定律’对中国已经不再起作用,他们正面临房地产市场危机。中国不断倾销廉价商品,这种做法很快将遭到全球的反感。”
听得出来吗?贝森特说的不是“面临挑战”,也不是“增长放缓”,而是“崩溃”。他话中透露出的负面预判,仿佛在宣告中国经济的末日来临。
然而,事实真如贝森特所说的那样吗?就在贝森特发表这些言论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半年报却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图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摩根大通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了中国2025年GDP的预期。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也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态势持续增强,创新活力正在加速释放,全球经济因此受益。”
这正是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远非贝森特所描述的“崩溃”般的情形。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正在加速向更加高效和创新的经济模式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已悄然展开。
2. 美国为何要如此唱衰中国经济?
美国为何一再通过这种言论对中国经济进行“唱衰”?事实上,美国的目标并不在于真实的经济分析,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言论迫使中国在谈判中做出更多让步。美国政府一贯的策略就是通过恐吓和威胁相结合的方式,来逼迫对方屈服。
在对待日本、韩国等国时,美国通常采用的策略是通过经济让利和安全压迫的方式进行操控;而在对待欧洲时,则通过拉拢和围攻,交换利益。但这些手段对中国来说,效果却远不如预期。毕竟,中国的战略眼光与决心,远非日韩、欧盟所能相比。
对于美国而言,能够迫使中国在各个领域做出重大让步,才算是“真正的胜利”。然而,中国的经济模式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与过去依赖“世界工厂”模式的“低价出口”不同,今天的中国经济走的是内外双循环、技术自主化、消费升级导向的发展路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了5.3%,远超预期,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5.0%,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更是暴涨超过75.2%,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
如果美国还在纠结于“廉价倾销”这些过时的标签,那显然就大错特错了。
3. 中国崛起的全球意义
讽刺的是,就在贝森特四处唱衰中国经济时,国际金融机构却用行动回应了他的言论。最新的报告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变革”,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曾获得普利策奖的英国记者布朗指出,美国低估了中国的实力:“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全面压制让特朗普政府感到震惊。”布朗进一步强调:“中国不仅成功应对了关税壁垒和稀土争端,还在全球供应链中逐渐构建出自己的一条全新通道。”
总结一句话:美国打不垮中国,反而会逼迫中国变得更强大。虽然美国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胜利,但中国的崛起才是全球经济的未来。美国试图通过舆论操控让中国屈服,但我们知道,中国的韧性和战略眼光,必将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未来的局势将再次发生深刻变化。
正如国内外专家所言,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转型发展,注定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