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子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消息一出,线上线下纷纷开启“群聊”模式:有人感叹这是一场政策“及时雨”,实打实地缓解了育儿压力;有人期待好政策多多益善,“钱袋子”能再鼓一些;也有人加快人生的“进度条”,考虑为身边的小朋友添个伴……作为一项全新的公共政策,育儿补贴正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国家真金白银“放大招”,背后有何深意?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还有哪些“金点子”?
(一)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特征明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水平。尽管最新数据还没有发布,但据专家推测可能会更低。
宏观大趋势背后,是不少年轻人“想生不敢生”。
比如,基于家庭规模小型化现实,代际之间照料能力明显减弱,一句“抱起砖就无法抱你”的网络调侃,道出了双职工家庭“生了没人带”困局。
再比如,生育黄金期、养育责任期,也往往是职业发展的关键期、上升期。一边是育儿责任,一边是自我实现,当“两手都要抓”变得力不从心时,如何掂量“当下”与“长远”的得失、权衡家庭与事业的比重,是摆在年轻人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现实经济压力,也构成了部分适龄青年的生育阻力。
研究显示,育儿成本高是抑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近1/3的育龄家庭存在育儿资源供给不足的风险,经济资源供给不足尤为突出。要知道,生个孩子决不只是“添双筷子加个碗”,它关系到养育、教育等一系列的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生只是开头,生了之后能不能托住“稳稳的幸福”才是关键。
(二)
直击婴幼儿家庭的痛点,正是育儿补贴方案的亮点。
响应有速度——
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放育儿补贴,到7月28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公布,不到半年时间,这一惠民利民重大举措就加速从“纸面”走向“地面”,“按照工作计划,8月31日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的申领”。
覆盖有广度——
一方面,育儿补贴不分城乡、民族、区域,符合条件的婴幼儿都能沐浴政策的春风;另一方面,育儿补贴不区分一孩、二孩、三孩,且领取标准完全相同,实现了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覆盖。“一个都不能少”,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施行有力度——
据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另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面向育儿家庭全国范围全面直接发放现金补贴,预计每年将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
细节有温度——
比如,在申领程序上坚持最小必要原则,申领人只需提交户口簿等证明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的必要材料,让数据多跑路。再比如,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三)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意义多维,作用长远。
同时也要看到,生育友好绝非一道简单的经济“命题”,其背后牵系着教育、医疗、文化等诸多复杂变量,是一道综合性极强的民生“考题”。
答好卷才能得高分,才能让民生幸福成色更足。近年来,为让政策之“水”直接浇到生育问题的“根”,各方面的实用举措密集发布,全过程支持更加“解渴”。
在医疗服务方面,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助力广大家庭实现“生育梦”;部署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提供儿科医疗服务,助力万千孩子圆“健康梦”;生育医疗费用实现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的全周期保障,助力老百姓实现“幸福梦”……
在托育服务方面,资金支持不能停,下发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地方开展涉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场所支持不能少,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等多种方式的托育服务,全国托位数已达到千人口4.08个;政策供给不能断,从印发《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到推出《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投资于人”的诚意满满、力度空前。
在教育支持方面,各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入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帮助家长减轻“入园贵”负担。不少地方出台实施“长幼随学”政策,帮助家长解决“接送难”问题。
……
生育支持政策未完待续,精彩生活也必将持续上新。期待越来越多的“好政策”兑换为人民群众的“好生活”,让生育成为更多家庭主动选择的行为,让社会“最柔软的群体”得到最精心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