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纳入关键任务,再到近期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治理平台“内卷式”竞争规定,再到今年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完善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最近一年来,“反内卷”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的一项事关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
目前,“反内卷”行动已席卷全国。比如,6月末,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自七月开始集体减产百分之三十,此举旨在破除行业内的"内卷式"竞争格局;7月1日,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时提出,“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而近日,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第11批集采工作已经启动,国家医保局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研究优化了具体的采购规则。比如,在中选规则方面,优化了价差计算的“锚点”,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同时,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当下,“反内卷”已成为一项席卷全国的重大行动,就连资本市场也对“反内卷”概念股进行了热情的炒作,以示对全国“反内卷”的声援。不过,就资本市场而言,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反内卷”行动中完全可以更有作为,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反内卷”概念股的炒作上,而应该是为“反内卷”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那么,资本市场如何为“反内卷”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呢?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反内卷”作为严审IPO的重要内容。严审IPO就是要为A股市场严把“入口关”,确保新上市公司的质量。而把“反内卷”作为严审IPO的重要内容,在严审IPO环节突出对“反内卷”的审核,就是要防止加剧“内卷”的企业混进市场,或防止加剧“内卷”的项目获得融资支持。将这种加剧“内卷”的企业排除在资本市场之外,让这种加剧“内卷”的项目得不到融资支持,这就是资本市场对“反内卷”最有力的支持。具体来说,把“反内卷”作为严审IPO的重要内容至少需要做到这样三点。
首先是,对于IPO公司所处行业属于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IPO严审时需要严格把关,原则上要将这种IPO公司挡在A股市场的大门之外。不仅不能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即便是上市门槛较低的北交所,也不能为这种公司的IPO放行。因为这种公司的上市,进一步扩大产能,这只能进一步加剧行业的“内卷”,这不仅造成股市资源的浪费,而且也是违背“反内卷”精神的。
其次是,对于IPO公司产能利用率原本就不高的项目,严禁其借IPO之机,增加新的产能。当下有的IPO公司,产能利用率原本就不高,但这些公司仍然还试图通过IPO来募资扩大新产能。这种公司一旦成功IPO,必将进一步加入行业“内卷”。所以从“反内卷”的角度来看,IPO公司那些产能利用率原本就不高的项目,在IPO审核时就应该将其否决掉。
此外,对于IPO公司的一些主要产品,销售价格逐年下降的,这样的产品不应该继续扩大产能。如果募资是投向对应项目的,这样的项目要坚决叫停,不应该通过募资来支持这样的项目继续投产。一个产品沦落到需要靠不断降价来进行销售,这表明该产品是没有竞争力,也没有市场前景的,进一步扩大产能,只会加剧“内卷”。所以在严审IPO时,有必要将这类募投项目直接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