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距离8月1日美国对欧盟商品全面加征30%关税的“最后通牒”仅剩96小时,一场牵动全球经贸神经的博弈在7月27日迎来戏剧性转折。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紧急磋商后,共同宣布双方达成一项重大贸易协议。特朗普迫不及待地将其称为“所有协议中规模最大的”,而协议的核心内容——欧盟以总额1.35万亿美元的采购与投资承诺,换取美国将大部分输美欧商品的关税统一设定为15%,瞬间引爆全球市场。
协议的核心代价清晰地摆在桌面上。
欧盟承诺在未来将向美国采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这对于急于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欧洲而言,既是现实需求,也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欧盟还须在现有投资基础上,额外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
更引人瞩目的是,特朗普透露欧盟将“购买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美国军事装备”。
这三项相加,欧盟的“买单”总额高达1.35万亿美元(约合9.8万亿人民币)。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直言这是“开启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大门”,并强调欧盟首次全盘接受美国汽车和工业标准。
作为回报,美国将对欧盟输美的大部分商品征收统一的15%关税,涵盖汽车、工业品等关键领域,此前已存在的钢铁、铝关税则保持不变。
这个数字远低于特朗普此前威胁的30%,但显著高于欧盟期望的10%基准线。冯德莱恩承认这是“欧委会能够达成的最佳结果”,并强调这将为市场带来“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冯德莱恩(资料图)
爱尔兰总理府也无奈评价,这确实意味着贸易成本更高、挑战更大,但至少“开创了一个新的稳定时代”。
特朗普在镜头前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这是一项极具影响力的协议,是一项重大协议。”他反复强调协议对汽车、农业、芯片等美国核心产业的利好,称英国首相也为此感到高兴。然而,协议的“重大”代价迅速引发欧洲内部的强烈反弹。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痛斥协议“严重失衡”且“带有偏见”。
他认为欧盟对美国做出的额外投资承诺和大规模军购,本质上是牺牲了本土产业和就业。芬兰外贸和发展部长维勒·塔维奥也直言这“不值得庆祝”,关税水平依然很高,长远看“可能非常不可持续”。
对欧洲经济引擎德国而言,这份协议的代价尤为刺痛。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的测算显示,15%的普遍关税叠加原有的钢铝关税,将导致德国GDP一年内缩水0.15%,相当于损失65亿欧元(约合475亿人民币);整个欧盟GDP也将下滑0.1%。
该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辛茨直言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与30%的威胁“相差无几”,并警告其“以损害世贸组织权威为代价,从长远看是重大战略失误”。
特朗普(资料图)
德国工业界的反应更是冰冷。
德国工业联合会(BDI)称之为“不充分的折中方案”;德国批发、外贸与服务联合会(BGA)主席迪尔克·扬杜拉哀叹“每一个百分点的关税都嫌太多”,是“对外贸的沉重打击”,对许多商户构成“生存威胁”。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则警告,15%的关税已进入“危险区间”,将显著削弱德国制造的竞争力。
协议虽签,但博弈并未终结。
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明确表示,特朗普有权在欧盟未能履行投资承诺时恢复更高关税。同时,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透露,关于芯片的关键关税政策将在“两周内确定”,这给欧洲科技产业又蒙上一层阴影。
欧盟内部则寄望于未来继续与美国谈判降低钢铝关税。
而朗格更尖锐地指出,美国财政部长公开宣称新增关税已带来270亿美元财政收入,暴露了其“借关税创收”的真实意图。德国《商报》的评论标题一针见血——《欧洲在关税争端中向特朗普屈服——代价高昂》,并指出“天平明显向不利于欧洲的方向倾斜”。
美欧这场价值1.35万亿美元的交易,表面上用“稳定”暂时驱散了30%关税的阴云,却在地平线埋下了新的风暴。
特朗普(资料图)
15%的关税壁垒如同一个昂贵的创可贴,其下是欧洲产业汩汩流血的伤口——65亿欧元的GDP蒸发只是德国一隅的代价。特朗普高调宣布的“胜利”,在布鲁塞尔和柏林的会议桌上更似一份屈辱的账单。
协议背后更深的裂缝已然显现:当美国商务部长轻描淡写地谈论恢复关税的“权力”,当芯片关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两周倒计时,冯德莱恩口中“必要的重新平衡”更像一个苍白的注脚。历史终将记录这个炎热的七月:西方经济联盟的裂痕,以万亿美金计价,被一纸协议悄然烙深。
这场休战非但没有弥合大西洋的裂痕,反而为下一轮全球贸易对抗埋下了更尖锐的引信——稳定从来昂贵,而这一次,账单的绝大部分,正由欧洲默默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