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看起来有些不对劲。
在美国那边,似乎突然醒悟过来,他们开始放宽一些以前对我们施加的限制。那种感觉,就像是春天终于到来了,连空气中的风都变得温暖起来。
哈佛大学的学生们,原本因为签证问题纠结不已,但在7月15日左右,突然间就顺利解决了。与此同时,能源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之前限制进口的乙烷开始顺利运到了。芯片设计工具方面,到了7月18日,原本需要严格许可的规定也有所松动,甚至一些高端芯片的限制也开始放宽。这些变化,一个接一个看过去,似乎都是好事。
就在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项关于芬太尼管控的法案后,他也公开表示中国在此事上给予了帮助,这种态度与他以前的立场有了明显的转变。
然而,好景不长,事情的风向开始骤然转变。
转眼之间,天空就阴沉下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7月21日公开发言,表示他们将把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问题提到桌面上进行讨论。
这就像是两家公司在谈合作,突然其中一方插嘴说道,“对了,你邻居家的事,我们也得讨论一下。”
美国的真正意图越来越明晰——他们想通过贸易谈判来解决其他与贸易无关的重大问题。
他们盯上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根据数字统计,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出口的石油中,有47%是卖给中国的。这直接削弱了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制裁效果。美国希望我们在协议中承诺减少或停止从这两国进口石油,而且要明确写进合同。显然,这个要求非常苛刻。
特朗普派出的三位代表,个个都是重量级人物。除了贝森特,还有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一个负责金钱,一个管商品,一个管理规则。
看起来,这场博弈非常复杂且有深度。卢特尼克那边早已准备好了美国页岩油的相关数据,暗示我们应该放弃俄罗斯和伊朗的油,转而购买美国的石油。而格里尔则在协议条款上字斟句酌,意图在其中尽可能多占便宜。
然而,更厉害的棋招还在后头!
美国国会中,有人提议,如果哪个国家继续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那所有卖到美国的其他商品,将面临500%的关税。这一提案在7月24日得到了85位参议员的支持。
这一提案的主力发起者,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直言不讳,明确表示这是针对印度等国家的,旨在彻底封锁俄罗斯的石油销售渠道。
这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的问题,全球都开始关注起来。印度首先表态,强调保障本国能源供应是最优先事项,并警告美国不要玩“双重标准”。
我们这边的立场也很清楚。7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公开表示,中国和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外部无权干涉,且坚决反对单边主义。
中国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能源合作是国家主权问题,不应与贸易协议混为一谈!”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贸易就是贸易,外交问题不应被牵扯进来。如果美国强行把这些无关的条件加入协议中,谈判就没得谈,到时责任可不能由我们来承担。
背后看,实际上是美国人在急。
美国的经济面临着不少问题,股市、债市、汇率都不太稳定。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未能有效减少贸易逆差,反而逆差愈加扩大,他迫切需要拿出一些实际成果。
美国也意识到,单纯的关税战已没有效果,我们的经济有韧性,通行的路线多得是,所以他们才提出了这种新的策略。通过拿我们和俄罗斯、伊朗的能源交易做筹码,换取我们在其他领域的让步,比如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妥协。
如果这场交易达成,后果将会极其严重。
俄罗斯在2024年的石油收入预计达到1920亿美元。如果像我们和印度这样的大买家都不再购买俄罗斯的石油,那么俄罗斯的经济将遭受巨大的冲击。美国的算盘是,通过这一措施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和伊朗的核设施问题上做出妥协。
这种做法还将对全球油价造成剧烈波动。有人预测,如果俄油出口受到制约,油价可能迅速飙升至每桶130美元。到时候,美国国内的油价也会暴涨,他们今年的通胀率已经高达3.5%,很可能会失控。
此时,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在瑞典。
8月12日,是此前关于关税暂停协议的到期日。如果这次谈判失败,那么加税的火种就会重新点燃,全球经济可能会受到连锁反应的影响。
为了确保能达成协议,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已于7月23日确认将前往瑞典谈判,目标非常明确——争取延长关税暂停期。
美国这边,一方面通过恢复签证、放宽出口等措施示好,另一方面又拿出大棒威胁。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已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但这次的赌注可真不小。
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一场关于大国博弈的耐力赛,最终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将拥有主导权,谁也无法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