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7月23日,山东山大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大电力”,SZ:301609)正式在创业板上市。开盘即涨超490%,总市值达到了142.85亿元。
截至收盘,山大电力报66.85元/股,仍较发行价涨356%。以收盘价算,投资者中一签可收到2.6万元的大红包。
山大电力成立于2001年4月,2023年6月创业板IPO获受理。排队近2年后,今年4月IPO申请获上市委会议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山大电力控股股东为山东山大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山东大学,持股30.11%。
早在2020年7月、2021年11月,山东大学作为实控人的山大地纬(SH:688579)和鸥玛软件(SZ:301185),分别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此次山大电力的上市,意味着山东大学旗下拥有了第三家上市公司。
业绩高度依赖国家电网
山东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堂,其医学学科更可以追溯到1864年。山东大学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山东大学科研实力非常雄厚,2024年科研经费预算达139.7亿元,在全国大学中排名第11位。
山东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实力较强,电力行业的诸多知名人士,如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原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原中国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等都是这里的毕业生。
背靠山东大学的山大电力,充分利用了山东大学的资源优势,通过与山东大学进行“产研结合”,整合了内外部资源,拥有一支以教授、博士、硕士为核心的研发与管理团队,在电力系统智能产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上处于行业领先。
不过,山大电力的研发费用率却低于行业均值。数据显示,2022—2024年,山大电力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6.57%、6.84%和6.98%。招股书显示,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为12.86%、13.17%、12.09%。
业绩方面,山大电力一直表现良好。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78亿元、5.49亿元和6.5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698.68万元、1.03亿元和1.27亿元。
山大电力的盈利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大客户的稳定。招股书显示,山大电力的大客户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北京四方继保、华电集团等。2022—2024年,山大电力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金额分别为4.04亿元、4.56亿元和5.42亿元,占当期收入的84.39%、82.96%和82.43%。
2024年山大电力大客户销售情况(来源:招股书)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山大电力对大客户依赖程度严重,尤其是对第一大客户国家电网。2022—2024年,公司向国家电网及其下属公司合并层面的销售占比分别为73.34%、69.81%和69.61%,毛利占比分别为68.16%、66.18%和63.83%,占比均超过50%。
山大电力在招股书中坦言:如果未来国家电网采购偏好发生变化,或者公司产品不再满足国家电网的质量、技术、服务要求,可能会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加码新能源业务
山大电力的主营业务分为两块,一是电网智能监测业务,一是新能源业务。其中,在2022-2024年,公司的电网智能监测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84.47%、87.97%和87.94%,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山大电力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山大电力称,新能源业务的拓展不仅响应了“双碳”目标,更与传统电网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强化了公司在能源产业链中的综合服务能力。
整体来看,山大电力的新能源业务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新能源充电业务,主要为公司自主研发的充电桩产品;一部分是储能业务,主要聚焦电化学储能产品和微电网系统,为客户提供系统方案设计及集成化服务。
此次IPO,山大电力募资5.97亿元,其中4000万元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生产项目”,5500万元用于“分布式发电源网荷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山大电力募资项目(来源:招股书)
不过,从募资情况来看,新能源的两大项目的合计募资额远不及“电网智能监测相关项目”的募资额。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显示,山大电力“分布式发电源网荷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计划开发一套光储充综合能源系统,该系统是在现有储能设备的基础上,构建由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和电网交互装置等多项产品技术组成的储能微网结构。
山大电力称,该系统利用储能电池吸收低谷电,并在高峰时期支撑快充负荷,为电动汽车供给绿色电能。同时以光伏发电系统进行补充,实现电力削峰填谷等辅助服务功能,有效减少快充站的负荷峰谷差,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从表述来看,该系统即为光储充一体化系统。
除此之外,山大电力在该项目中还将研发新型多功能智能终端产品和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前者可解决新型电网结构故障的识别、定位难题,后者可对短期光伏、风电的出力进行预测。
山大电力称,依托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新能源发电领域的蓬勃发展,公司在储能领域的延伸拓展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