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全球贸易圈的视线都聚焦于特朗普的社交账号——自本月7日起,这位美国总统已接连向23个国家发出加税信函,关税大棒挥向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传统盟友,甚至南非、老挝、缅甸等经济体量有限的国家也未能幸免。
加拿大被直接下达最后通牒:8月1日起输美商品关税涨至35%,其引以为傲的铜矿更被单独加征50%关税。2023年加拿大铜及铜基产品对美出口额高达93亿加元,占其出口总量一半以上,这一重击无疑将重创其铜矿产业。
其他国家同样处境艰难。日本汽车产业首当其冲,每年超过400亿美元的汽车及零部件对美出口,25%的关税一旦落地,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韩国三星、LG等电子巨头正紧急评估影响,部分企业已开始考虑将生产线转移至墨西哥以规避风险。
当23国陷入关税困境,不少人猜测中国能否成为“漏网之鱼”。现实却是,中国根本跑不了。就在特朗普密集发出“关税罚单”之际,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透露关键信号:8月初,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将率高级别代表团访华,时间点恰好卡在各国关税生效前夕。
明眼人都能看出,特朗普先拿盟友开刀,实则为中美谈判铺垫筹码——先以加税向世界展示“强硬姿态”,再挟此威慑力与中国对话,这是其惯用谈判伎俩。美方铺垫早有迹象:此前贝森特闭门会议中提及“未来几周重要外交行动”,如今锁定8月初,表明美方已备好一份详细的“要价清单”。
从近期动作看,这场谈判绝不简单。23个被加税国覆盖制造业、资源供应、农产品等多领域,形成一套完整的“施压模板”。对马来西亚半导体产业链、泰国橡胶制品的打击,恰恰指向中美贸易的敏感地带。美方极可能在8月谈判中,要求中国在芯片出口管制、新能源补贴、农产品准入等核心问题上让步。
面对美方布局,中国策略沉稳坚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明确表示,中方始终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沟通,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胁迫。他强调,5月以来中美在日内瓦和伦敦的经贸会谈已达成多项共识,当前关键是落实成果。中国传递的信号清晰:不惧谈判,但绝不接受“城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