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向美国低头之后,印尼也终于屈服,向美国举起了白旗。双方签署了新的关税协议,将印尼对美出口的关税从32%下调至19%,一时间这项协议似乎让特朗普如释重负。然而,印尼总统普拉博沃的心情却远不像特朗普那样轻松。虽然协议达成,普拉博沃面上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但他心底却清楚,这项协议对印尼来说,不单单是一个胜利,更多的是一种被迫妥协的结果。
协议内容相当广泛,除了关税的调降外,印尼还同意购买美国的能源产品、农产品和50架波音飞机。特别是15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采购,45亿美元的农产品以及巨额的飞机订单,显然美国是希望通过这些交易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而特朗普在协议达成后表现得相当兴奋,甚至称这是“对每个人都很棒的协议”。然而,普拉博沃却并未完全表露出表面上的喜悦。尽管他在公开场合宣称这项协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随即,他又透露出对特朗普强硬谈判风格的不满,表示19%的关税已经是印尼的“底线”,不会再进一步让步。
这番表态一度让人误以为印尼在这场谈判中占据了上风,似乎成了“胜利者”。但从协议内容来看,印尼实际上与越南一样,依然是屈服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之下。表面上的让步和一些细节上的妥协,实际上掩盖了印尼在这场博弈中的无奈。
对中国来说,这份协议里有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条款。首先,正如越南的情况一样,如果中国的商品通过印尼转口至美国,那么由此产生的关税将由印尼来承担。这一措施无疑是特朗普对中国的又一次围堵,尽管印尼的转运量不如越南那么大,但它依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桥头堡”。更为严峻的是,协议中对印尼某些关键资源的出口做出了限制,特别是镍这种对于新能源产业至关重要的原材料。这个限制,不仅对中国不利,而且对未来双方的合作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镍,作为生产新能源产品的关键原料,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尼镍矿的资源储量位居全球第一,占据了全球23%的份额,是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是全球最大镍消费国,两国在镍资源上的合作关系可谓至关重要。过去六年,中国从印尼进口的镍量几乎每年都在创新高,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其他新能源产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为了提高物流效率,中国甚至开通了从印尼拉博塔港到武汉阳逻港的直航线路。今年上半年,单是这条直航线路的镍进口量就达到了10.93万吨,足以支撑约13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
然而,在这份协议中,特朗普要求印尼将镍、钴等新能源原材料优先供应给美国,同时推动“非中国技术”来加工这些资源。这对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投资,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在镍湿法冶炼等关键技术方面,可能会被美国市场抢占,进一步减少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量。此外,协议还规定,美国买家将享有“优先采购权”,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原料争夺战。
更为复杂的是,中国此前在印尼投资了400亿元,建设了东南亚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如今,这一计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使这一计划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部分中资企业已经开始评估这种原料供应风险,并在考虑是否调整在印尼的投资策略。比如,有的企业开始加强本土化生产,或者寻求转向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
尽管如此,至少有一点是可以安慰中国的,那就是,中国的冶炼技术依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短期内不容易受到美国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假如美国进一步施压印尼限制对华出口,可能会导致印尼的镍湿法冶炼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或投资放缓的问题。届时,印尼或许只能依赖中国的技术和投资来维持产业的持续运转。
因此,普拉博沃的复杂态度,似乎表明了他深知与美国达成的这一协议,将在长远来看对印尼并非全是好事。可以说,特朗普的过激措施,终究会引发反噬,成为不可逆转的负面效应。对于印尼而言,这份协议看似是一个胜利,实际上却暗藏了长期的隐患。最终,印尼能否在这场博弈中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仍然是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而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处境,更是复杂且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