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信用债ETF出现大面积“贴水”现象,引发市场关注。Wind数据显示,7月8日起,超半数信用债ETF出现“贴水”。本周前两个交易日,11只信用债ETF延续上周“贴水”态势。其中,7月14日早间,信用债ETF广发(159397.SZ)等7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的贴水率超15个BP,7月15日早间虽有所收敛但多数产品贴水率仍超3BP。
升贴水率是盘中ETF成交价相对于前一交易日基金净值的涨跌幅。信用债ETF广发(159397.SZ)基金经理洪志表示,场内ETF交易定价了当天底层资产的价格变化,同时也反应了ETF场内的供需力量对比。当盘中,ETF贴水深度超过了底层资产的跌幅,意味着ETF在场内出现了阶段性的供需失衡。此时,投资者有两个策略:一是在二级市场买入深度贴水的ETF,然后在一级市场赎回,获得折价收益;二是在二级市场买入深度贴水的ETF,等待ETF供需再平衡之后的贴水修复,进而在二级市场卖出获得价差收入。例如,7月15日,信用债ETF广发的单位净值虽微跌,但场内涨幅却超过12BP,这就是针对此前场内超跌的贴水修复。
因此,升贴水率主要是债券ETF择时操作的重要观察指标。洪志表示,升贴水指标,类似于国债期货的基差波动,不仅反映了资产价格的波动,还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成为情绪放大的指标。7月以来,A股反弹引发“股债跷跷板”效应,叠加市场对稳增长政策加码的预期升温,债市情绪受挫,出现一定调整,而ETF因交易机制灵活,跌幅往往大于底层债券,因此造成短期贴水。但央行货币政策尚未出现转向信号,债市利率调整空间有限,未来随着债市情绪的好转,ETF的贴水有望收敛。
在上述的两大策略中,第二种策略相当于做逆向投资,操作更便捷,可行性更强。如果选择第一种赚取折价收益的策略,那么在实际操作,投资者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债券本身的流动性问题,如果有的债券流动性太差,可能会导致无法顺利卖出,二是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收益是否能够覆盖操作所涉及的交易成本,包括申购费、交易佣金等,需提前测算这一盈利空间是否能覆盖所有成本。三是关注市场动态,若市场发生剧烈波动需重新考虑操作时机。
信用债ETF广发(159397.SZ)成立于今年1月22日,初始募集规模为22.35亿元,随后于2月7日在深交所上市。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该基金最新规模为147.75亿元,在深市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中排名第一。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