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普祥健康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普祥健康是华北地区以专业医疗能力为核心的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致力于为社区中老年人提供包括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及其他延伸服务在内的一体化服务。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4年收入计算,普祥健康在华北地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
其背后掌舵人王伟斌,身兼双全投资控股集团、神玉文化集团董事长,这位商界多面手如何跨界带领普祥健康在华北医养结合领域稳居第二?普祥健康此次上市,背后又暗藏哪些机遇与挑战?
1
业绩稳步增长,
收购成利器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至,“银发经济”正从潜力赛道转变为万亿级蓝海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我国老年人的数量接近美国的总人口,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人口总量。
老年人口的庞大基数,不仅催生了临床诊疗、康复护理等刚性医疗需求,也让安宁疗护(一种针对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的特殊照护模式)、健康管理等延伸服务成为新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普祥健康聚焦医养结合领域,以“小综合+大专科”模式切入社区养老场景,在北京等地布局了13家医疗机构,其中6家自营医疗机构、5家托管医疗机构及2家投资医疗机构。
近三年,普祥健康业绩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营收由2022年的2.5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亿元,净利润由2022年的3884.4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388.2万元。
但持续增长的数据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
一方面,公司营收对三家核心医院的依赖度不断上升。
目前,普祥健康已收购的北京普祥中医院、北京大黄庄医院与自建的北京普祥中医肿瘤医院构成公司营收主力。2022年至2024年,三家医院合计营收分别为1.36亿元、2.93亿元及3.6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3.2%、69.4%及73.2%,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普祥健康对这三家旗舰医疗机构的依赖程度较高,一旦这三家医院的运营出现状况,比如受到医疗事故冲击、遭遇监管处罚、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等,公司营收与利润都将遭受严重打击,后续的上市进程以及上市后的发展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公司扩张依赖收购。六家自营医疗机构中,仅北京普祥中医肿瘤医院与北京大山子普祥中医医院为自建,剩余四家——包括北京普祥中医院、北京大黄庄医院等均通过收购纳入体系。
招股书中,普祥健康提到,2021年至2023年,公司旗下的普祥投资分三次收购了北京普祥中医院70%股权,共花费7700万元。
其中关键节点为:2022年6月30日,普祥投资花费1920万元收购北京普祥中医院16%股权,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升至51%,正式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并认定为附属子公司。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收购标的当时尚未实现盈利。2022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普祥中医院实现收入568.1万元,但净亏损达512万元,同期净资产仅186.9万元。由于收购对价显著高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本次交易确认商誉6024.7万元,是净资产的32倍,形成高溢价收购情形。
根据招股书信息,普祥健康旗下北京大黄庄医院、北京中联燕龙医院及天津津南区大医仁仁门诊部的收购细节尚未披露,且公司未就相关交易确认商誉。对此,「子弹财经」向其询问交易细节未披露原因,但截至发稿,尚未回复。
2
收购扩张的代价,
盈利能力下滑
近年来,普祥健康虽通过收购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并短期内提升市场份额,但这种"重资产"扩张模式已显现明显弊端。
重资产扩张模式下,若收购标的持续亏损或商誉减值,将直接冲击企业现金流与盈利。
比如,2021年8月纳入合并报表体系的唐山维康医院及唐山普祥中医医院持续亏损,公司已于2025年6月通过战略性股权处置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目前,已披露的北京普祥中医院收购案例中,6024.7万元商誉占2024年净利润的137%,一旦该机构运营不及预期,单笔交易商誉减值即可吞噬全年利润。
此外,北京普祥中医院因处于运营爬坡期,毛利率显著低于成熟机构,直接拉低公司整体盈利水平。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毛利率从25.7%降至22.5%后小幅回升至23.5%,净利率则从15.2%持续下滑至9.3%、8.8%。
这一变化背后,一方面在于北京普祥中医院自2022年被收购后,仍需持续投入设备升级、团队磨合等成本。
尽管北京普祥中医院2024年门诊人次、住院人次较收购初期均有显著提升,但次均费用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4年次均门诊费用1242元/次、次均住院费用2.48万元/次,较2022年的2298元/次、2.94万元/次分别下降46%、16%。
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2022年次均费用较高主要因运营初期以皮肤科为核心专科,该科室单次治疗费用本身具备较高定价属性。而随着机构逐步优化服务结构,增设具有差异化定价体系的科室,后续年度的次均门诊费用自然呈现下降趋势。
若后续新收购机构延续“高投入、慢产出”的模式,公司净利率可能跌破8%,陷入规模扩张与盈利乏力的恶性循环。
从市场布局角度来看,普祥健康业务高度集中于华北市场,尤其是北京地区。这种区域集中度过高的经营模式,使得公司在面对区域政策调整时显得尤为脆弱。
例如,若北京出台更为严格的医保控费政策,限制报销范围或降低报销比例,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营收;若养老政策发生变化,如调整补贴标准或准入门槛,也会对其运营造成冲击。
此外,区域集中还意味着公司难以分散市场风险,一旦华北地区市场需求下降或竞争加剧,公司缺乏其他区域市场的缓冲,抗风险能力将受到严峻考验。
在此背景下,普祥健康赴港上市融资旨在突破区域依赖,向华东、华南及海外拓展;深化医养服务,延伸慢性病管理等细分领域,提升服务品质;优化资产结构,探索混合模式,缓解重资产压力。但后续能否成功上市,还存不确定性。
3
夫妻档治理,
从地产跨界医养服务
王伟斌的跨界基因深深植根于普祥健康的发展脉络中。
追溯至2004年6月,王伟斌将普祥投资作为北京润富投资(现神玉艺术文化)的附属板块纳入资本布局,而后者作为双全地产集团全资子公司,构成了其从地产向医养渗透的底层架构。
这位身兼普祥健康董事会主席、双全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的商业多面手,其业务版图横跨房地产开发、科技医疗、教育投资与文化产业。
在普祥健康的战略棋盘上,他以非执行董事身份执掌全局,从集团顶层设计到医养赛道的业务锚定,将地产行业的资源整合逻辑深度植入医疗服务的扩张路径。这种跨界操盘模式,成为企业从区域医疗单体走向华北医养服务企业前列的核心驱动力。
其妻子卞娇,比王伟斌小14岁,任职普祥健康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自2014年10月加入集团后,从普祥投资副总裁一路晋升,到如今负责公司战略业务方向及全面监督管理,在日常运营、业务推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从股权结构来看,IPO前夕,王伟斌及其一致行动人徐华勇(王伟斌的表弟)共同控制公司73.99%的表决权。卞娇暂未披露直接持股比例,其权益更多通过信托架构体现。
此前,普祥健康已获得三轮融资,投资者包括中金科元、云昇华西、Singapore Paincare Capital Pte Ltd(新加坡疼痛护理集团 Paincare Holdings 旗下投资实体),其估值从初创期的数千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0.5亿元。若按照最后一轮估计粗略计算,王伟斌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身价高达15亿元。
然而,从地产跨界医养服务,这对夫妻档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突破医疗专业领域的资质壁垒与运营门槛,又需在泰康等巨头构建的生态化竞争格局中寻找细分突破口。
王伟斌家族掌控的73.99%表决权,为企业战略执行提供了高效决策基础,但收购标的潜在的商誉减值风险与区域集中度过高的结构性问题,仍是其上市进程中必须直面的挑战。
从行业来看,在医养结合领域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泰康等行业龙头已依托“保险+医疗+养老社区”的生态化模式构建起竞争壁垒。
相比之下,普祥健康通过差异化策略打造的“小综合+大专科”特色诊疗体系,能否凭借社区医疗便捷性与专科技术壁垒,在细分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仍需市场对其模式可持续性与盈利质量的进一步验证。
在巨头生态化突围的格局下,普祥健康若想从“华北区域龙头”迈向全国,需借上市融资突破区域依赖、优化资产结构。未来,普祥健康能否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子弹财经」将长期关注。
来源:子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