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派遣了一支高级代表团访问了巴基斯坦空军总部,并与参与指挥“五.七”空战的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西杜上将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此次交流的重点之一便是“借鉴巴基斯坦在实战中的宝贵经验”,这一部分引发了国内一些人对“借鉴霹雳-15E猎杀‘阵风’战机的经验”的广泛猜测。然而,巴基斯坦方面则更加关注“扩大与中国合作”的话题,许多巴基斯坦媒体兴奋地预测歼-35E战机将在不久的将来加速装备空军。
▲ 歼-35E与霹雳-15E的组合更具优势
其实,中国在外交场合上一直保持谦虚的态度,这在面对某些国家时常常会引起误解。令人没想到的是,这种谦虚的表现甚至引发了国内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巴基斯坦在这次空战中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是依赖于中国提供的技术支持。事实上,巴基斯坦空军使用的先进系统,如link 17数据链以及“猎鹰”电子战机(尽管名字让人误以为是中国生产,实则是早期从法国进口的)都经过中国的升级和改进。再加上ZDK-03、歼-10CE战机和霹雳-15E导弹等装备的支持,巴基斯坦空军的软硬件水平早已得到中国的深度介入。从歼-10CE交付以来,国内方面也在不断提供超视距战术的培训,空警-500和歼-10C等装备多次赴巴基斯坦作战演练,助力巴基斯坦在空战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因此,“徒弟回头来教师傅”的说法显然有些过于乐观。
▲ 中方的教学帮助无疑提升了巴方的空战水平
不过,尽管没有直接借鉴最具亮点的空战经验,巴基斯坦的其他战术和实战经验还是值得中国军方借鉴的。特别是在5月10日,印巴第二轮空战中,巴基斯坦成功利用其防空系统,成功抵挡了印度发射的“布拉莫斯”和“斯卡普-EG”远程导弹的袭击。这些导弹攻击了巴基斯坦11个空军基地,巴基斯坦空军在预警机的支援下,成功以新交付的红旗-9BE和红旗-16FE为核心防空系统,配合老式的红旗-9AE和红旗-16E,成功进行了拦截。这是国产防空系统首次在实战中对抗超音速导弹和隐身武器的攻击,取得了良好的防守效果。
▲ 国产防空系统迎来实战大考,表现令人满意
在导弹攻击结束后,巴基斯坦空军组织了一支混编机群,跨越边境对印度北部的多个军事基地发起空袭。印度方面至少16人在此次空袭中丧生,多个基地遭到重创。虽然国内也具备类似的联合打击能力,但根据俄乌冲突、伊以冲突和印巴冲突的经验来看,远程武器的打击效果远不如预期。例如,俄罗斯使用的巡航导弹对乌克兰机场的攻击,印度的远程导弹对巴基斯坦机场的打击,以及伊朗对以色列空军基地的弹道导弹袭击,效果均不显著。这一方面是因为三方使用的远程武器数量不足,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远程导弹在精度和威力上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 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依然是地面攻击的主力
军事基地通常有三个主要攻击目标:机库、跑道和指挥塔台,其中跑道相对容易破坏,而其他两个目标要求更高的打击精度。当前,远程武器普遍采用卫星或惯性导航系统,在飞行上千公里后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最终只能击中机场区域,但难以确保精确命中高价值目标。相比之下,机载滑翔制导炸弹的精度虽然不高,但由于其飞行距离较短,精度较为可靠,并且成本上具有优势。
▲ 无制导火箭弹更多的是训练项目,而非实战主力
在中美两国强大的卫星定位系统支持下,远程武器的打击精度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中国面临的广阔作战区域与有限的远程武器库存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虽然巴基斯坦的远程打击理念不一定适合中国,但其在实战中的目标打击和兵力组织等方面的操作经验,确实有可借鉴之处。实际上,红旗-9BE和红旗-16FE等防空系统的实战操作,尤其是在识别和跟踪集群目标方面,依赖的是丰富的实战经验,而非单纯依赖装备性能和体系组织。
▲ 中国在战术水平上很高,但在部分领域的实战经验仍有借鉴空间
至于歼-35E的交付问题,在歼-35A已经量产的情况下,实际上只有一个决定性因素——印度空军何时采购第五代战机。不论是苏-57E还是F-35A,一旦印度做出采购决定,歼-35E便会成为下一步装备巴基斯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