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与中国空军的较量:认清现实,模仿中国作战模式的背后
在与中国角力多年后,美国最终意识到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可能就是将中国的战术直接抄袭。近日,美国《防务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篇名为《名字又能意味着什么?战斗机、轰炸机和现代空战》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现代空战模式的巨大变化,也暴露了美国空军在面对中国空军崛起时的焦虑与不安。
那么,所谓的“剧变”究竟指的是什么?又有多少国家能够透彻理解中国的空战模式呢?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空战的核心一直是“谁飞得更快,谁转得更灵活”。美国的F-15、F-16等经典战机正是围绕空中格斗展开设计,追求的目标是机动性与灵活性,这让它们在空中缠斗时具有极大的优势。美国战机的推重比和机动过载都非常高,它们更像是“空中格斗家”,但如今,这种传统战术已显得有些过时了。
文章中提到,现代空战的核心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今,掌握“先发现”比“先机动”更为重要。这意味着只要雷达够强大、隐身性能够优越、数据链够迅速,即使飞机的机动性稍显不足,也能够在几百公里外就发射导弹,敌机甚至未能接近就已被击中。而中国的歼-36和歼-50正是这种新模式的代表性战机。这两款飞机不仅设计上大尺寸机身和高隐身性,更能挂载多枚射程达到400公里的霹雳-21导弹,雷达反射面积较歼-20降低了90%,几乎达到了B-2轰炸机的隐身水平。配合先进的雷达和AI辅助决策系统,敌方雷达未能察觉时,歼-36和歼-50已能锁定目标并展开打击。
尽管美国一直高喊“下一代空中优势”,并且全世界似乎也坚信美国能够适应这种战斗规则的转变,但现实中,美国的行动似乎有些滞后。美国空军的第六代战斗机F-4项目至今仍停留在PPT阶段,实质性进展甚微。同时,美国在战机设计上的矛盾也相当明显,曾嘲笑敌方使用的鸭翼设计,如今却自家也开始采用这一方案。
更为尴尬的是,美国的F-35战机,作为现役的主力战斗机,内置弹舱最多只能挂载4枚中距导弹。在面对中国空军的电子干扰时,其实际击杀概率可能仅有0.46。这意味着,每击落一架敌机,美国可能需要消耗3到4枚导弹,这显然无法满足战场需求。文章指出,当前美国空军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用1990年代的思维,去打2030年代的战争”。
为了弥补这种代差,美国空军一方面努力给F-35配备更多导弹,另一方面又购入了F-15EX这种四代半的老旧战机,还试图通过配备无人机当作僚机来拼凑力量。然而,这种混合搭配模式,在远程导弹对决的新规则下,反而成为了拖累。传统战机的机身小,弹仓容量有限,无法同时兼顾弹药量和航程。当美国战斗机从日本或关岛起飞,飞行到南海,作战半径会非常紧张。即便挂满导弹,其作战半径依然会大幅缩水,这使得它们在战场上很可能连导弹都未发射完,油量就已经所剩无几。
与此相对,中国的歼-36和歼-50摒弃了传统战斗机设计,采用了更为适合现代空战的战术。它们不仅能增加油箱和弹药仓的容量,还让飞行性能更接近轰炸机,但却保留了足够的灵活性。通过这种设计,歼-36和歼-50在远海作战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尤其在需要长时间高强度作战时,远航程和大载弹量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中国的技术支持,尤其是雷达技术,正是其成功的基础。
去年,美国提出了一个名为“穿透式制空”的新概念,旨在突破敌方严密的防控体系,通过纵深打击和侦查,确保在与中国的军事对抗中占据空中优势。为了支撑这一战略,美国空军提出需要一个高载弹量、远航程的作战平台,而最理想的选择无疑是航母。然而,美国也许没想到的是,中国早已将这种“穿透式制空”战术付诸实践,并且通过双航母战斗群与六代机的配合,形成了强大的空中作战体系。中国的这一新模式,正在改变着空中作战的格局。
而美国的六代舰载机F/A-XX项目,预计要等到2035年才会投入使用。届时,西太平洋的制空权格局可能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空军的崛起,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它是作战理念、装备体系和工业能力的全面升级。中国的六代机背后,是材料工艺、AI辅助决策和系统协同的多方面进步。
中国的歼-36战机和霹雳-21导弹,能够在几百公里外就锁定并打击敌人,这种远程打击能力在现代空战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空警-3000预警机与无人机的协同,使得中国空军能够在西太平洋形成有效的“区域拒止”能力。这种体系化的作战模式,结合了先进的技术与全面的战略思维,极大提升了中国空军的综合作战能力。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空军的歼-36、歼-50战机,已经站在了空战新规则的制高点,而美国要想保持空中优势,唯一的选择就是模仿中国的作战模式。尽管这一过程中,美国可能需要推翻自己过去的战术理念,但这种转变正是美国空军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有句谚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美国空军现在的困境。
美国意识到向中国学习,也许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但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彻底摆脱过去的陈旧思维,重新在新赛道上起跑。在军事竞争中,模仿可能是最大的认可,但要超越,必须有更加彻底的变革。美国与其说是在分析中国的技术,不如说是在叹息,因为即便美国照抄中国的战术,那也只能走在中国曾经走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