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稳定币对货币统计的影响探讨
稳定币纳入货币统计的前提:假设未来稳定币可用于日常支付(如买水、买房、买股票),成为接近日常使用的货币时,需重新审视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量统计问题,核心在于是否将稳定币纳入M2统计。当前稳定币未被纳入统计,主要因其用途集中于炒比特币。若未来稳定币功能拓展、用途增多,需考虑将其纳入M2、M2+、M2*或M3等统计范畴。
储备资产是否保留在M2的讨论:稳定币发行流程中,客户原存100元于银行,现转为客户存90元、发行人存10元储备资产(仍为存款),总存款规模未变,但市面已流通10元稳定币。此时面临第二个问题:发行人的10元储备资产(存款)是否应保留在M2统计中。M2统计的核心是考察资产的流动性和购买力。若未来对托管资产施加诸多限制(如香港可能出台的托管办法),可将该储备资产剔除出M2,此时社会M2基本不变;若储备资产仍可用于购买国债、货基等(具有一定购买力),则保留其在M2统计中会导致M2额外派生10元,与稳定币发行人作为“狭义银行”(100%资产储备)的定义产生矛盾。该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未来稳定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否成为普通支付工具)及储备资产的可购买范围。
02
//稳定币与国债互动的循环效应
稳定币储备购买国债的资金流动:稳定币储备资产购买国债的现状方面,目前USDT、USDC约70-80%的储备为3个月以内的美国国债。政策层面,美国存在允许发行人将资金存银行并购买国债的制度;香港条例也规定可购买高流动性、高质量资产,其中明确包含国债,但具体购买何种国债需等待细节。资金流动路径表现为:发行人将存入银行的资金购买国债后,资金进入国库;国库通过发放工资、政府采购等形式支出给居民,居民又将资金存入银行。此过程中,原托管冻结的存款性质发生变化,持有该存款的主体从发行人变为领取财政支出的居民,存款转变为具有100%功能、100%购买力的完全功能存款。前文托管存款是否计入M2存在争议,但资金经国库支出后形成的存款已无争议,属于100%功能的M2。
稳定币循环派生购买力的机制:稳定币可通过循环机制派生额外购买力。具体过程为:居民持有存款后可购买稳定币,稳定币发行人用该资金购买国债,资金进入国库;国库支出后资金再次回到居民手中形成存款,此过程可重复进行,因为这位居民又可以继续买稳定币。若稳定币受居民欢迎,循环次数增加,稳定币规模将成倍放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循环中,存款本身未派生(始终为初始的十块钱),但其通过投资国债、国库支出转为一般存款的过程,每绕一次就增发相应的稳定币,若稳定币购买力成熟并计入M2,则上述过程会以绕道财政的方式派生额外购买力。
03
//稳定币引发的货币发行风险
稳定币发行人的风险分析:稳定币发行人的储备资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若发行人持有稳定币对应的储备资产中,国债占比可能较高,而现金储备较少,这意味着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100%现金储备的狭义银行,而是通过购买国债再由国库支出的方式派生货币。在此情况下,若国债流动性不足,当用户赎回稳定币时,发行人可能因存款储备不足而面临流动性风险。基于此,可将此类发行人视为采用非完全准备金制度的银行。从货币银行学角度分析,这一模式存在诸多待完善的细节,需通过细化规则和机制设计,增强市场对稳定币的信心,确保普通用户能够放心使用。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