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近日,印度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递交一份措辞严厉的通报,宣告拟对部分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这一举动显然是对美国此前突然对印度出口的汽车及零部件施加额外关税的直接回应,也意味着印美之间早已暗潮汹涌的贸易摩擦正迅速升级为更激烈的对抗博弈。
此番印度的强硬反应并不令人意外。自2024年年底以来,美国在对外贸易中频频挥舞“对等关税”的大棒,不仅针对中国、欧盟等传统贸易强国,也将印太盟友纳入征税对象,以期压低逆差、提升制造业回流的政治红利。而印度,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人口第一大国,其制造业近年来在“印度制造”政策引导下迅速扩张,与美方在市场准入、关税结构等问题上的分歧早已积重难返。
美国此轮对印度汽车及零部件加税,不啻为一次蓄意挑衅。印方的反制手段也很精准:不仅暂停对美的关税优惠减让,还预留调整报复清单的空间,随时可以升级力度。这背后传递出的信息十分明确——印度不会再做沉默的伙伴。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大国竞争升温、南方国家群体意识高涨的时代背景下,新德里显然希望在国际博弈中塑造更为强势的自主姿态。
讽刺的是,美印两国当前仍处于贸易谈判进程之中。7月9日,“对等关税”90天暂缓期即将到期,谈判窗口收窄,时间压力空前加剧。本应为推动合作的磋商,眼下却变成了摊牌的前奏。在这种氛围下,谈判桌上哪还有多少建设性空间?双方如今更像是在比拼谁的神经更坚韧、谁的耐力更强硬。
印方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的表态尤为关键。他指出,印度寻求的协议必须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赶在最后期限前匆忙妥协。此话直指美国试图以“时间要挟”逼迫印度让步的谈判套路。美方想要打开印度农业与乳业市场的大门,但印度对此坚决反对,原因再清楚不过:一旦开放,这些关乎数亿印度农民生计的领域将被美国产业压制性冲击,届时社会不满与政治风险将接踵而至。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推动印度市场开放的逻辑,并不全是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更带有浓厚的地缘政治盘算。自拜登政府提出“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以来,美国就频频以制度性合作、供应链重构等名义拉拢印度,希望将其绑定在反华联盟链条之中。然而,印度的战略文化决定了它不会轻易臣服于任何大国逻辑。面对美国“市场换战略忠诚”的潜台词,印度选择了“贸易独立性优先”。
这一轮贸易摩擦的发生,其实反映出全球经济秩序正遭遇深度结构性撕裂。昔日全球化黄金时代所强调的互补与协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安全优先”“产业主权”“本土保护”所取代。在这种氛围下,印美之间的经贸矛盾不仅难以调和,反而有可能呈现常态化甚至制度化趋势。关税只是一张入场券,背后是市场、标准、技术、资本等多维度的竞争角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印度此次的反应也许会在“全球南方”国家之间引发连锁效应。近年随着南方国家之间互联互通加强,去美元化趋势抬头,发展中国家集体议价能力明显增强。印度敢于直面美国贸易霸凌,可能会鼓舞更多中小经济体放弃“忍气吞声”的心态,选择联合反制。这对以规则主导、但不断被规则破坏的WTO体系而言,是一种变革的催化剂,也是一种风险的积聚。
如果美方误判了印度的战略决心,继续推进关税压制和市场渗透,那么未来的印美关系可能将进入一段“热政治、冷经济”的畸形期。即在安全、防务层面保持合作表象,但在经济、技术、标准等核心利益上陷入持续拉锯。如此格局不仅会令美国“拉拢印度牵制中国”的战略愿景事与愿违,也会损害区域经济稳定与全球多边机制的残存共识。
在全球经济体系处于十字路口的当下,印度此番关税通报其实发出了一个更深层的信号:不接受单边施压,不愿做附庸角色,不准备在规则之下做沉默输家。而美国是否能从这场博弈中读懂现实、调整姿态,可能会决定印美关系未来十年的走向,也会深刻影响亚洲力量格局的重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