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获悉,今日(5月28日),凯辉基金正式宣布旗下凯辉创新基金三期圆满完成最终关账,基金管理规模10亿美元,缔造了欧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AI专项基金,也是欧洲最大风险投资基金。
印象中,这是今年为数不多的一笔大额外币募资,吸引了全球知名产业投资人及跨国集团,将专注于推动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重点聚焦数字医疗、金融科技、消费以及出行与能源四大关键产业,投资则覆盖了中国及东南亚、欧洲与北美等主要区域。
“AI不是孤立的技术风口,而是新产业时代的基础设施。它将重塑行业底层逻辑,需要的也不仅是资金,更是结构性的认知、产业落地场景和跨地域的执行力。”凯辉基金创始人及董事长蔡明泼透露,依托遍布全球的团队架构与企业生态,新基金将帮助创业公司实现“本地创新,全球落地”例如助力中国企业拓展欧洲及北美市场,以及支持海外企业进入中国。
凯辉完成10亿美元终关
LP阵容浮现
事情始于2015年。
当全球同行仍沉浸在模式创新的投资主题时,凯辉团队已先一步洞察到AI技术的突破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深刻变革。他们认为,这无异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在AI领域占据制高点的国家也将在下一个世纪的全球经济中扮演主导角色。
就这样,凯辉创新基金应运而生,目光瞄准中欧美三大洲各自极具代表性的创新科技企业,后于2018年推出凯辉创新基金二期,直到第三期基金一只为人工智能时代打造的新型风投基金,今天宣布完成关账。
LP阵容上,凯辉一如既往地发挥了连接全球产业资源与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吸引了包括赛诺菲(Sanofi)、道达尔能源(TotalEnergies)、法雷奥(Valeo)、法国巴黎银行保险(BNP Paribas Cardif)、法国赛博集团(Groupe SEB)、巴黎机场集团(Groupe ADP)、淡水河谷(Vale)及南美能源与科技集团COPEC(Wind Ventures)等欧洲、南美等不同行业的产业龙头,其中LP的复投率相当高。
毋庸置疑,AI是当前全球创投圈最瞩目的赛道,但怎么投是关键。纵观全球AI投资人的轨迹,他们普遍更关注AI基础设施或模型层的项目,且成群结队地“投早投小”,A轮之前的AI投资尤为拥挤。
但凯辉基金有着不一样的思考团队将专注于AI在具体行业中的深度应用,沿着数字医疗、金融科技、消费以及出行与能源四大关键产业的脉络,重点支持早期及成长期项目。投资界了解到,该基金单笔投资金额可达到500万8000万美元不等。这意味着,凯辉创新基金三期具备了领投、联合领投并在后续轮次中持续加注的能力。
截至目前,基金已在欧美及亚洲投资15家高成长企业,包括中国创投圈熟悉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星海图」、生成式AI短视频「奥创光年」、智能泳池清洁机器人「星迈创新」等。
在这个时代,任何AI创业公司在成立首日就必须回答一个终极命题如何在全球化竞争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同样地,这也考验着身后投资方在资金之外还能给予多大的赋能。
“国际化”和“产业资源”是凯辉基金留给外界的印象,他们以“投资+产业协同”的理念,与全球近30家世界500强产业伙伴共建了一个跨区域、跨周期创新共同体,并将初创企业与之连接,推动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这其中涵盖建立战略合作、联合投资及商业拓展等,堪称一个“超级连接者”。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范式转变初创企业不再只是行业的挑战者,而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关键合作者。而凯辉正是这个合作生态的连接器我们用资本、认知和产业资源,把创新者和实践者真正联结起来,共同推动AI在现实世界中落地生根。”凯辉创新基金联合创始人Denis Barrier进一步阐释。
生而全球化
2006年从中法两国起家,凯辉基金掌门人蔡明泼的经历为圈内津津乐道从福建晋江走出来,是第一个在法国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中国人。
彼时,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崛起,新一代企业家开始将目光看向全球;与此同时,法国也有许多在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也瞄准了中国市场。但是经验和人才的稀缺,两地政商环境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差异,还有距离和文化上的鸿沟,使得各自的国际化尝试都难以推进。
“我觉得我能帮助他们少走弯路。”蔡明泼曾说,“我在中法之间30多年,无论在哪一行,本质上其实一直在帮企业做跨境和国际化合作发展。”私募股权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凯辉基金就这样诞生了。
把更多海外创新产品技术带入中国,也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全球化这样的理念始终贯穿着凯辉基金,如今足迹已达全球五大洲,累计管理规模超70亿欧元。
同时,一张全球产业生态网络显现。与欧莱雅、道达尔能源、赛诺菲、开云集团、保乐力加、太古集团等全球近30家世界500强的战略合作伙伴联手,凯辉基金至今建立起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全球投资平台和产业生态,这也是其在一众基金里面最独特的一点。
“凯辉一直坚持的,不是‘追风口、讲故事’,而是‘看落地、重生态’。”追本溯源,蔡明泼一句话道出凯辉基金的投资哲学。
一路走来,中国市场之于凯辉的重要性已经不用赘言。过去十多年,他们活跃于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和升级的浪潮中。这从凯辉基金中国portfolio便能窥出一二:拼多多、元气森林、京东物流、极兔、积塔半导体、谷雨、德尔玛、港通医疗、索菲亚、星海图等一系列明星企业,名单还有很长。
而早在2017年,凯辉基金便与法雷奥携手成立凯辉汽车基金,开启人民币基金的布局,此后不断加码中国,印象深刻的是在2024年完成了人民币成长基金二期近30亿人民币的终关。
今年,凯辉又先后联手两大LP欧莱雅、赛诺菲在上海落地了新基金,以全球视野助力中国本土市场发展,成为耕耘中国的最佳注脚。
Long China
放眼望去,唱多中国资产的一幕幕仍在继续。
犹记得年初,DeepSeek爆红,让全世界的目光转移到中国,这里有着全世界一流的AI研究人员和科学家。正如最近黄仁勋在谈到中国人工智能的崛起时感慨,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如果你去过Anthropic、OpenAI或DeepMind的办公室,会发现那里有很多来自中国的顶尖人才。”
此间,海外资金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最近一位美元基金投资人向我们聊起,他接触的一些外资LP沟通希望拿到有关中国科技公司的更多信息,当中不少人要回到中国市场,不愿错过中国科技崛起的机会。
“全球资金特别是欧洲资金,对投资中国的兴趣,可以说正处于过去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位知名VC投资人的分享言犹在耳。
情况正如我们所见,近期包括桥水基金、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纷纷发声做多中国。以桥水基金为例,已在今年一季度对投资组合的调整中,增持中国资产(如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和黄金。
这一幕在港股得到验证正如宁德时代、蜜雪冰城等港股超级IPO背后,无不例外有着诸多外资机构争相认购。“这些项目吸引了众多国际顶级长线投资者的参与,他们管理的资产规模均达数千亿美元。”今年港股中国资产大涨,历历在目。
“大家已经很清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供应链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孤立是不现实的,世界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全世界。”凯辉基金管理合伙人段兰春此前在清科年会上聊起全球变化。
想起数年前,黑石首席执行官苏世民来到中国,“对于任何明智的全球投资机构来说,中国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
也许此时此刻,中国资产重估的叙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