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进入下半场,双方博弈愈发激烈。
据观察者网报道,近期,美国12个州联合对特朗普政府发起诉讼,矛头直指其对等关税的政策,反对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华加征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全美范围内针对关税政策的第8起诉讼,其中6起由国际贸易法院受理,2起进入联邦法院系统。
这些州认为,特朗普滥用总统紧急状态权力,称其关税政策“并非合法权力的正当行使”,而是“一时兴起”的产物,要求法院阻止实施。
这里说的是《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就是说只有在国家紧急状态下,总统才能加税,该法案成为特朗普绕开国会、直接加征关税的法律依据。
所以特朗普在实施“对等关税”前,先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他们质疑,自1971年以来美国已持续49年贸易逆差,为何只有特朗普需要动用紧急状态,还大刀阔斧加税?
整合起来,他们的目的就一个:要求特朗普政府将对华加征的关税“清零”。
这些诉讼虽然难以立即改变对华关税,但可能引发更深远的影响——最高法院或将重新界定总统紧急权力的边界,这将对未来美国总统权力形成长期制约。
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美国社会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满正在加剧。特朗普的基本盘因此动摇,迫使他在在中美谈判的关键节点,不得不权衡国内政治代价。
所以,特朗普派团队律师舒马特出来回应称,加税的目的是制造压力,如果取消,那将会让特朗普在中美谈判中失去筹码,自然也就没有话语权了。
也就是说,美国取不取消对华关税,要等到中美谈判结束后再说。
不难发现,特朗普的关税战已从政治层面转向社会层面,实际成本正由美国企业和民众承担。
但这反而可能让特朗普误判形势,认为美国仍有足够筹码对华施压,但现实是,他的政策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内阻力。
反观中国,在贸易战中的应对策略显得冷静而有序。
海关总署5月数据显示,4月黄金进口量飙升至127.5吨,同比激增73%,创下近11个月新高。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同期数据显示,中国3月减持189亿美元美债,持仓量降至7654亿美元,从美债海外第二大持有国滑落至第三位。
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成为中国的战略储备,而抛售美债则直接冲击美国金融市场,毕竟美债是维持美国政府运转的关键工具。
这种"增黄金、减美债"的组合拳,既是在建立非美元资产的安全垫,也是向美国金融市场释放压力信号。
毕竟美债流动性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威胁美国政府运转,这恰是特朗普政府难以承受的软肋。
难怪特朗普急着想访华,但中方对其多次释放的访华信号采取"冷处理"态度,这并非拒绝沟通,而是强调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
现在看来,美国显然是没有做到平等与尊重,那么中方自然也就不会给特朗普访华谈判的机会了。
但这并不代表中方就完全不给机会,毕竟,此前中美达成联合声明,双方同意互相关税减免并暂停部分非关税措施,约定90天内继续磋商。
所以,中方另辟蹊径地与美亚协会会长康京和展开对话。
康京和曾任韩国外长,凭借美韩双重身份活跃于美方智库圈,她此次访华旨在为中美分歧“劝架”,强调亚洲协会愿客观传递中国立场,推动双方消除误解。
这一举动颇具深意——作为非官方渠道的"第二轨道外交",既能保持沟通又不至于落入美方设定的谈判节奏。
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有效打乱了美方试图通过高频施压迫使中方让步的战术部署。
但特朗普显然也没有就此作罢,不仅在芯片上要再次对中国“全面绞杀”,还要对中国造起重设备和活性阳极材料加征100%关税。
只是,美国忽略了一个问题,事实已经证明,在美国的围追堵截下,华为等中国的企业是有能力突出重围的,至于起重机,全美港口使用的这类装备,8成以上都是来自于中国。
况且,中方还握有稀土等其他王牌,在此轮与美国的关税战中,显然占据了绝对优势。
可以说,特朗普这就是属于“无牌硬打”。当前中美的攻防转换,使得贸易战呈现出复杂的多维对抗特征。
随着90天谈判窗口期的推进,时间变量愈发关键。
未来三周内,联邦法院对关税诉讼的裁决将见分晓,而以明尼苏达州为代表的农业州持续施压。玉米大豆滞销让特朗普的基本盘出现松动,压力迫使白宫必须权衡短期政治利益与长期战略目标。
而中方显然深谙此道,通过"拖字诀"放大美方内部矛盾,等待其谈判立场出现实质性松动,同时通过黄金增储、美债减持及多层次外交接触稳固自身立场。
纵观全局,中国在下半场的反制策略呈现出清晰的立体架构:
在法律层面支持美国内部制衡力量,金融层面加速美债-黄金资产置换,产业层面则双管齐下实施稀土管制与半导体国产替代。
这种多维度、有梯度的应对体系,既避免了正面冲突升级,又精准打击了美方痛点,这种清醒认知正是战略定力的根基。
当关税战的硝烟逐渐散去,人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胜负手早已超越关税数字本身,战略耐心与多维博弈能力正成为新的制胜关键。
面对美国这个既强大又充满内部矛盾的对手,中方展现出的不是简单的对抗或妥协,而是一种基于长远考量的战略智慧。
无论结果如何,中国显然已做好长期应对准备,正如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梁建军所言:“中方不抱幻想,一次会谈解决所有问题不现实。”
这场大国较量的最终结局,或许取决于谁先扛不住内外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