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英奎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娜
5月12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自5月14日起正式调整关税,双方各自保留10%的关税,另外在90天内暂停实施24%的关税。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英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双方达成阶段性协议短期内将稳定供应链、降低贸易成本并提振全球经济信心,但两国之间的长期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中国需利用90天窗口期巩固产业链优势,对于企业而言,灵活应对“去风险”与“再挂钩”并存的复杂环境仍是关键。
01
90天窗口期的市场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中美双方达成阶段性协议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我国制造业、农业等关键行业如何抓住90天窗口期?
刘英奎:中美双方达成阶段性协议利好中美两国及全球经济,引发全球市场积极响应,美股期货涨幅扩大,美元和人民币同时走强,避险情绪显著消退。全球大型银行重新评估中国经济,国际投行普遍上调中国经济预测及相关评级,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显著。
90天窗口期为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农业、科技等关键行业提供了宝贵的调整时间和难得的市场机遇。
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影响是积极的,机遇是明显的。美国进口商将恢复对中国制成品的采购,我国制造品对美出口成本将大幅降低,尤其利好机电、纺织、家具等我国对美出口主力行业;同时这些领域的供应链外迁压力也得到暂时缓解。但风险依旧存在,长期脱钩风险并未消失,美国“友岸外包”政策(如《芯片法案》)仍推动制造业向墨西哥、印度等国转移;同时美国将持续对华实施技术封锁,我国高端制造设备(如光刻机)进口限制难以解除,产业升级受到制约。
90天的窗口期虽然短暂,但也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优化供应链布局和转型的机会。一是可以利用窗口期建立“中国+区域”(如墨西哥、越南)的备份产能,降低对美国市场的过高依赖。二是尽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模式,与国内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原材料价格,对冲未来关税风险。三是加速技术升级、国产替代进程(如工业软件、数控机床),积极申请政府专项补贴(如“小巨人”企业扶持),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四是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RCEP成员国市场,利用区域原产地规则降低关税成本。
以农业领域为例。中国将扩大对美国大豆、玉米、猪肉的采购,从而降低进口农产品成本,缓解饲料、食用油等下游行业通胀压力,提振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大量农产品进口可能加剧国内竞争,冲击本土种植户(如东北大豆产区),但冲击程度取决于进口规模、国内政策干预力度及国际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在90天的窗口期内,一是可以建立弹性库存,与美方签订中长期采购协议,同时增加南美(巴西、阿根廷)供应商储备。二是加工企业转向深加工产品(如大豆蛋白提取物),提升附加值,减少对初级农产品的过度依赖。三是农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政府“大豆振兴计划”补贴,增强本土产能竞争力。
但90天毕竟属于过渡期,如何充分利用90天窗口期进行战略调整,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和长期结构性挑战,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02
芬太尼关税问题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的突破可能
中国经济时报:美方对中国无理加征芬太尼关税问题,在后续中美贸易谈判中会否实现突破,突破口在哪里?
刘英奎:美国目前的芬太尼泛滥主要是由于美国自身的医疗体系过度处方阿片类药物、监管漏洞,以及贫困和心理健康等社会问题所致。但特朗普政府将芬太尼问题与贸易谈判挂钩,对中国肆意挥舞关税大棒,其傲慢霸凌做法,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将问题复杂化、政治化。
其实,芬太尼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中美及国际合作得到有效解决,且也是中美贸易谈判中比较容易突破和解决的问题。可行的举措,一是加强源头治理,一方面,中国加强化工行业监管,严查“伪装”出口;另一方面,美国减少阿片类药物处方滥用。二是组建中美联合工作组,共享情报与执法资源,中国可协助美国追踪非法资金流,为美国提供如加密货币支付、暗网交易侦破等技术支援。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比如通过联合国禁毒署等多边机制,协调墨西哥、印度等中间环节国家的管制标准,推动国际共同治理。四是加强社会治理,美国需增加戒毒治疗投入,中国可以更广泛参与国际禁毒宣传与行动。
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芬太尼关税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美国自身。如果美方能够痛下决心,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且与中方平等协商,与有关国家加强合作,该问题的彻底解决并非难事。
03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预期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中美经贸关系的阶段性缓和以及91%的税率调整,将如何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预期?
刘英奎:中美经贸关系的阶段性缓和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既有短期积极效应,也存在长期不确定性;积极效应与消极影响相互交织,推动经济世界经贸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产生积极影响,对中美企业而言,一是可以直接减少中美两国企业的贸易成本,缓解因关税转嫁导致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上涨压力。二是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减少为规避关税而进行的供应链分散化(如“中国+1”策略)或产能外迁,短期内降低产业链重构的紧迫性,增强全球生产网络的确定性。三是可以促进中美技术合作回暖,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如半导体、绿色能源等)的贸易限制若部分放宽,可能缓解技术脱钩压力,促进中美研发合作。
对世界经济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是提振全球贸易量。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贸易壁垒降低将直接刺激双边贸易发展,并通过需求传导带动其他国家的中间品贸易(如东南亚、欧盟的零部件出口)发展。二是缓解通胀压力。关税削减可能降低终端商品价格,尤其有利于受高通胀困扰的欧美经济体,为央行货币政策(如降息)提供空间。三是恢复市场信心,降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强企业投资意愿,推动全球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四是加强中美两国气候与绿色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绿色低碳发展,还将加速全球能源转型。
但仍存在潜在挑战。对中美两国而言,一是结构性调整难以逆转,许多企业仍会维持多元化供应链布局以规避未来政策风险,中美“脱钩”趋势在战略领域(如芯片、关键矿产)可能持续。二是区域化趋势仍将延续,各国正加速推动区域供应链(如北美自贸区、RCEP),91%的关税调整未必能完全逆转这一趋势。
世界经济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一是面对临时性协议,企业可能保持观望态度,投资决策仍受限。二是地缘政治干扰可能继续制约各国全面合作。三是WTO改革停滞背景下,多边贸易体系逐步弱化。
04
全球产业链或呈现“部分耦合、部分脱钩”的二元结构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势、全球产业链趋势有怎样的预期?
刘英奎:未来中美关系“竞合”将常态化,贸易领域可能出现局部短期缓和,但难以从根本上减缓两国长期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战略竞争,中美两国乃至全球产业链或将呈现“部分耦合、部分脱钩”的二元结构。
总之,中美达成阶段性协议短期内将稳定供应链、降低贸易成本并提振全球经济信心。中美关系对世界经济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后续中美贸易合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能否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数字贸易、气候科技等)。对于企业而言,灵活应对“去风险”与“再挂钩”并存的复杂环境仍是关键。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