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A股储能龙头企业南都电源(300068.SZ)发布公告,宣布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一动作被视为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但背后却是2024年业绩的全面滑坡:全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12亿至15.6亿元,扣非后亏损更达14亿至17.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储能行业竞争加剧、企业普遍收缩战线的背景下,南都电源的“逆势突围”更像是一场背水一战。
业绩“跳水”:从盈利到巨亏的第四季度
2024年本是南都电源上市的第15个年头,但其经营却遭遇重挫。根据业绩预告,公司全年营收预计为84亿至9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而四季度单季巨额亏损,直接拖累全年业绩由盈转亏。这一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是铅回收与锂电储能两大核心业务的“双杀”。
铅回收业务曾是南都电源的重要利润来源,但2024年因电池技术升级导致废旧电池供给锐减,叠加回收行业产能过剩,废旧电池采购价格居高不下,产品毛利率断崖式下跌。地方奖补政策的不确定性更迫使公司四季度减产,营收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锂电产品行业竞争加剧,同时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影响,锂电产品销售单价快速下降,导致锂电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大幅下降;储能项目从接单、交付、验收周期较长,上半年公司选择性放弃低毛利订单,且受海外客户发货延迟影响,导致下半年新型电力储能出货量大幅下降,第四季度营业收入降幅尤为明显。锂电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选择性放弃低毛利订单,公司订单获取及实际发货均不达预期,尤其是海外在手订单大量延迟发货,导致公司下半年以来尤其是第四季度产能利用率不足,进一步降低产品毛利率,毛利额贡献下降,进而不足以完全覆盖公司日常期间费用,增加了公司的亏损。同时,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对相关存货及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
2024 年 12 月底,公司收到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判决书》((2023)苏 02 民初 53 号),与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一审判决,根据判决内容,公司不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及根本违约行为,基于合同解除退货行为可能导致的存货跌价损失进行合理分担,增加计提预计负债;并由此增加计提同类型产品的存货跌价准备及同类型客户的售后服务费用。
高负债与资产减值:现金流危机隐现
业绩恶化的另一面是财务风险的攀升。截至2024年9月末,南都电源总负债高达145.16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3.2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流动负债中,应付账款及短期借款占比超70%,而账面货币资金仅能勉强覆盖利息支出。存货规模51亿元、应收账款39.37亿元,高企的“两金”占用加剧现金流紧张。此外,公司因与新日电动车合同纠纷计提预计负债及存货跌价准备,叠加商誉、固定资产减值,进一步侵蚀利润。
南都电源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公司早在1999年便布局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却在2011年转向民用铅酸电池,错失动力电池发展的黄金十年。2013年至2019年,其斥资30亿元建设的铅炭储能电站因消纳不足和政策变动普遍亏损,最终以1.23亿元“骨折价”剥离。转战锂电储能后,又陷入国内价格战泥潭,海外市场拓展受制于高门槛与本地化服务能力不足。
港股IPO:自救还是豪赌?
面对内忧外患,南都电源将港股IPO定位为“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计划募资用于海外市场拓展、国际并购及补充流动性。公司寄望通过香港资本平台进军欧洲、北美等高价市场,以摆脱国内价格战,并借助入选BNEF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的契机强化国际投资者认可。然而,市场对此存疑。券商分析师指出,2025年储能行业或将迎来最艰难一年,国内市场量价齐跌,海外市场壁垒高企,企业需依靠技术或资本耐力“熬过寒冬”。
业绩暴雷与高负债风险已反映在股价上。截至2025年4月24日,南都电源近六个月市值蒸发约35%。投资者普遍担忧,此次“带病上市”若无法改善现金流与盈利能力,或将加剧公司困境。
行业镜鉴:储能产业的集体阵痛
南都电源的境遇折射出中国储能行业的集体阵痛。技术路线选择的风险(如押注铅炭储能)、多元化布局的成本压力、海外市场的高门槛,均是行业转型期的共性挑战。在碳中和的长期赛道中,企业生存法则正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益运营”,战略定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突围关键。
南都电源的港股IPO能否成为扭转颓势的转折点,尚待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巨亏与高负债的双重压力下,这场豪赌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将为中国储能产业的全球化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