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詹钰叶
ETF规模扩容呈现加速态势:2024年9月26日,我国ETF规模首次成功突破3万亿元。如今,仅过了半年,ETF规模又突破了4万亿元。业内认为,在国家队资金进入A股以及投资者寻找高性价比资产的背景下,国内ETF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近来ETF规模迅速扩容,从扩容节奏看:第一只ETF在2004年12月诞生,突破首个“万亿”发生在2020年10月;2023年12月突破第二个“万亿”,用时3年;2024年9月突破第三个“万亿”,用时近10个月;如今,突破第四个“万亿”用时不过半年。同花顺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市场ETF共有1146只,合计资产管理规模为40643.8亿元,较去年末增长了9.06%。
其中,股票型ETF有990只,合计规模为31357.32亿元,占比高达84%,较去年末增长了4.84%;83只QDII规模超过3500亿元,占比近9%;债券型ETF29只,合计规模为2391.36亿元,占比近6%,较去年末增长37%;17只商品型ETF与27只货币型TF规模分别不足1700亿元与18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型ETF规模较去年末显著增长,主要是黄金ETF规模大涨:与去年末不足760亿元的规模相比,商品型ETF规模最新规模增长了116.58%。
政策面上,去年4月印发的新“国九条”提出,“建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ETF的发展方向,优化了ETF注册发行安排,建立股票ETF快速注册机制等。今年1月,证监会印发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推动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
对此,中信证券金融产业首席分析师田良表示,近年国内ETF市场持续受益于政策红利,宽基ETF规模高速扩容。我国ETF产业业态趋于多元,在激烈竞争中探索差异化突破方向。聚焦2025年,在国家队资金进入A股以及投资者寻找高性价比资产的过程中,国内ETF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借鉴海外成熟商业模式,国内机构未来仍需通过拓展多资产布局、创新产品类型、优化流动性机制及引入长期资金等方式构建可持续市场生态。
田良指出,对于国内ETF市场而言,应通过优化做市商机制增强中小ETF流动性,完善衍生品配套和税收政策,推动社保等长期资金进入ETF市场,构建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市场生态,做大做强ETF市场。
招商证券分析师徐燕红认为,近年我国被动投资发展迅速,特别是去年9月以来,市场反弹叠加政策扶持,被动产品中的ETF规模走高,新发市场活跃,且品类逐渐多元化,自由现金流等特色产品迅速扩容。
布局方面,东吴证券分析师陈刚表示,短期内指数级别机会尚不明朗,预计短期市场走势偏震荡,在宽基、策略、风格ETF的配置选择上建议侧重防御,建议布局红利资产压舱,关注自主可控逻辑催化的科创50ETF。当前背景下,“畅通内循环”与“加快推进内循环视角下的科技自立自强”逻辑得以强化,行业、主题ETF方面,投资者可重点关注自主可控和内循环两大方向。从国家安全、供应链“自主可控”视角看,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化”进程有望提速,建议关注“自主可控”含量较高的科创芯片ETF、半导体设备ETF,以及中证军工ETF;当前畅通内循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程度提升,建议关注内需消费方向的中证消费50ETF、中证旅游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