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1年的遇见小面,正站在资本市场门前。这家以重庆小面为主打的连锁餐饮品牌,凭借380家门店和2024年11亿元的营业额,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在竞争激烈的中式面馆赛道中突围。
扩张策略:门店数量激增与下沉市场困境
遇见小面的增长逻辑以规模化为核心。2022年至2024年,其门店数量从133家激增至380家,平均每3天开一家新店。创始人宋奇曾在麦当劳、百胜餐饮积累的标准化运营经验,成为其快速复制的关键。根据招股书,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在中国及海外新增440家门店,并投资或收购上游食材供应商,以强化供应链整合能力。
然而,扩张伴随高额负债。截至2024年底,公司流动负债达4.9亿元,流动比率仅为0.51,财务压力凸显。与此同时,下沉市场拓展效果存疑。据招股书,公司未来的发展将依托于“三驾马车”策略,其中就包括向低线市场拓展门店。二三线门店翻座率为3.2次/天,低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3.8次/天,显示低线市场对品牌接受度有限。
为应对竞争,遇见小面采取“薄利多销”策略。2022年至2024年,订单平均消费额从36元降至32元,主动降价虽带动订单量增长至4209万单,但单店日均销售额从13880元降至12402元,降幅达10.79%。价格战未能持续提升翻座率,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4.2%,暴露了规模与效益的失衡。
单店效益:降价难掩盈利瓶颈
降价策略对盈利能力的侵蚀不容忽视。2024年,公司毛利率从38.3%降至34.3%。以订单量计算,每单净利润从2023年的1.62元降至1.4元,“一单赚一块多”的微利模式难言可持续。招股书坦言,低价策略旨在“吸引顾客及增加整体销售额”,但并未明确如何破解单店盈利能力下滑的困局。
翻座率数据进一步印证增长乏力。2022年至2024年,翻座率从3.1次/天升至3.7次/天,但2024年增速已放缓,且低于2023年的3.8次/天。2024年广告推广费用达1334万元,同比翻倍,但营收占比仅1.2%,品牌溢价能力未见显著提升。与和府捞面、马记永等竞品相比,遇见小面在高端化、差异化方面尚未建立壁垒,陷入“低价内卷”的风险加剧。
食安问题与治理争议:IPO前夜的信任危机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遇见小面的另一大软肋。2024年,其北京两家分店因“未保持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被监管部门警告。尽管公司强调“将食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但招股书未披露具体整改措施,公众对其食安管理的疑虑难以消除。
更具争议的是IPO前夕的裁员风波。2024年4月,公关总监在社交媒体控诉公司“试用期突然裁员”,并质疑“裁员通知寄至家人”的处理方式缺乏尊重。尽管公司表示“按法定标准赔偿”,但事件暴露内部管理矛盾,引发舆论对其治理能力的质疑。创始人宋奇、苏旭翔、罗燕灵均为高学历背景,但如何平衡资本诉求与员工权益,仍是待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