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美公布各自计划之后的几年中,两国进行了多次国内外谈判和辩论,并在国际范围为自己的计划制造舆论支持。但是令英国感到无奈的是,美国不断突出怀特计划,并对凯恩斯计划置之不理。由于英国谈判中手握的筹码太少,凯恩斯无法反抗这种刻意的忽视,更无法将凯恩斯计划完整地兜售给美国政府。因此,他不得不转而进行协商,试图将他的计划中对于英国有利的部分尽可能多地整合进怀特计划当中。在最后时刻,凯恩斯集合各国的反对和质疑,放弃一个完整的国际货币安排,拒绝与美国合作,威胁倒退到各国政府控制下的易货贸易时代。这是一个双输但是十分有威慑力的策略,美国不得不略作让步,使得最终的成果并非都是美国意志的体现。
1944年7月1日,布雷顿森林会议如期召开,全球总共44个国家参会。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的意志与英国的妥协并存:美国希望钉住汇率,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复苏;而英国希望汇率调整,以便能够实行为维持内部平衡所必需的政策。英美两国协商后同意了一种“锚定但可调整的汇率”;关于货币可兑换性,英国要求对货币可兑换加以控制,美国则要求货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协议结果是:成员国资本项目下货币兑换可以加以控制,但经常项目下必须保持可自由兑换[插图];国际清算银行最终在凯恩斯的坚持下得以保留,并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基金组织董事会的管理权限上,在英国和许多小国的压力下,美国放弃了其坚持的“家长式的管理”,[插图]放松了集体管理条约;IMF最终总资源设定为88亿美元,其中美国认缴31.75亿美元,远远低于凯恩斯的设想;组织对盈余国的经济政策缺乏干预手段,这保障了美国的行动自由;而在一些双方都难以达成一致的方面,忽略和模糊处理成为最常用的手段,虽然保障了协议的达成,但是也为之后可能产生问题埋下了隐患:贸易失衡调整规则模糊,虽然设想中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Scarce-currency Clause)(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并且该国货币在IMF的库存下降到其份额的75%以下时,IMF可将该国货币宣布为“稀缺货币”。于是,IMF可按赤字国家的需要实行限额分配,其他国家有权对“稀缺货币”采取临时性限制兑换措施,或限制进口该国的商品和劳务。),以督促盈余国主动承担调整国际收支的责任,但这个条款并未真正得到落实等。
最终,一个以怀特计划为蓝本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汇兑本位制。而在会议结束后的1947年,英国便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英镑危机,黄金和美元储备不断外流,已完全无力维系自己的国际地位。美元取代英镑而被视为黄金的化身,国际货币霸权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