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在即。
成都科创投的投资版图已悄然结出硕果——艾可萨科技自主研发的宇航级固态硬盘随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遨游苍穹,再次闪耀于浩瀚星空;永新医疗推出的首款国产品牌单光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系统,跻身优秀国产医疗设备名录;西安奕材登陆科创板,成为资本市场的又一颗新星……
这些成就,并非孤立发生,而是一个系统性创新生态逐渐成熟的信号。
作为中西部地区强势崛起的创投新势力,成都科创投用近五年的时间,凭借千亿级基金矩阵,依托成都“9+9+10”现代产业体系蓝图,选择做“时间的朋友”,在这片土地上精心培育出一片能够自我循环、持续进化的“创新雨林”。
那些在技术前沿与产业深水区不断突破的企业,正是这片雨林中茁壮成长、日渐参天的树木。
截至2025年三季度,成都科创投管理的科创基金规模已达1198亿元,主导管理基金规模786亿元;累计利润突破25亿元,投资科创企业近600家,陪伴60家企业走向IPO,其中33家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千亿基金矩阵的操盘手,如何打响中西部第一创投?
谋篇布局:构筑“雨林式”资本生态
一座城市的产业繁荣,离不开像阳光、土壤与水分般层层递进的资本支持。成都科创投所搭建的,正是一个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生态系统。
“天使沃土”,孕育创新的种子。
规模2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是培育早期项目的“沃土层”。其撬动效应显著:已签约子基金13只,母子基金总规模达60亿元,资金放大倍数超7倍。截至目前,子基金已投资、储备项目百余个,其中92%集中于中早期阶段,持续为这片“沃土”注入活力,确保更多创新的种子能够破土萌芽、茁壮成长。
这一系列布局,精准瞄准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死亡之谷”、精准破解了科技成果“从0到1”的转化难题。
“千亿气候”,浇灌战略产业森林。
2025年,超千亿元规模的未来产业基金在成都落地。它如充沛的阳光雨露,重点投向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商业航天等硬科技前沿领域,剑指下一个黄金十年,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在成都交汇扎根。
这是“育林”而非单纯“植树”的战略远见。
“生态分解者”,激活资本内循环。
由成都科创投主导管理的四川首只S基金——成都科创接力基金,如同雨林中的“分解者”,将成熟项目退出的资本回收,重新注入新生的创新项目中。目前母子基金规模已达100亿元,撬动资金杠杆超过12倍,已为300余家科创型中小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实现“耐心资本”在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至此,一套完整的“天使+VC+PE+S+并购”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建成,构成了这片雨林庞大而富有活力的基底。
精准滴灌: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耦合
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科创投实施投资近2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20%。
令人瞩目的不仅是数字本身,更是其背后所释放的强烈信号:成立近五年来,成都科创投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项目招引、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和布局新赛道的关键“市场化之手”,有力支撑城市发展战略的加速实施。
沿着成都“9+9+10”现代产业体系所勾勒的脉络,成都科创投的资本活水正深度渗透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
然而,硬科技往往意味着长研发周期与高度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耐心资本”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以希迪智驾为例,成都科创投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助其在成都落地西南总部,对接本地产业链资源,并拓展至沙特等海外市场,实现从“投资”到“赋能”的跨越。
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投后服务,已超越传统财务投资的范畴,让国资与企业的合作始于资本,却远不止于资本。
今年,成都科创投发起设立未来产业基金,存续期设定为15至18年,远超一般风险投资基金周期。这背后,是对硬科技领域长周期、高投入特性的深刻理解与战略耐心。
截至目前,成都科创投已与12个区(市)县共建产业培育与项目招引平台,聚焦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多模态、宇航级固态硬盘、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等细分领域,成功引进跨维智能、艾可萨、拓及轨道等72家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其中本地投资项目及招引项目占比高达84.6%,累计引导166亿元社会资本对本土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接续投资,累计为已投资企业匹配债权类融资近60亿元。
以“耐心”为底色,以“精准”为标尺,与成都“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紧密衔接,是成都科创投这个创投新势力自诞生之日起便未曾改变的坚守。
机制创新:从“输血”到“造血”的系统升级
将资本优势与城市创新资源相融合,从单一的项目投资走向创新生态的共建——成都科创投正在经历一场从“资本输血”到“生态造血”的深刻蝶变,并持续演变为多维度的产业生态赋能平台。
它是产业政策的“敏捷执行者”。
成都市出台《成都市具身智能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成都科创投便重点布局至讯创新、诺比侃、成都人形机器人等多家机器人企业;省市一体推进核医疗产业,成都科创投便投资永新医疗、纽瑞特,补齐核医学产业链空白......
这种“政府引导—资本响应—产业落地”的闭环机制,让政府的“产业政策”迅速演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量”。
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推动者”。
成都科创投深度链接清华、川大、电子科大等5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投资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纵激元、爱睿康等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获得资本助力,直接服务于成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战略,让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通过资本桥梁,走向产业化。
它是全球创新资源的“积极整合者”。
通过“产投28计划”“蓉漂杯”等机制,成都科创投打造了开放式的资源对接平台。每周路演、每月签约,如同一个永不落幕的创新盛会,持续为成都引入全球前沿的项目、技术与人才。
当成都向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它所呼唤的,已不单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滋养创新的生态。
成都科创投,便是这生态的共建者之一,在全球视野下为城市寻觅智慧和创新的种子。这些种子终将长成树木、成为雨林,而雨林如何回响?
答案,或许早已写在这座城市与每一位探索者共谱的成长之中。(文/李艳玲 王军大)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