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时候,美国上诉法院已经裁定,1977年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并未赋予总统征收进口关税的权利,现在最高法院的终裁将直接决定这场关税战的最终走向。
于是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高呼,要是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定取消他推行的关税政策,美国将损失超3万亿美元,而且这种损失“无法弥补”。
看得出来,特朗普已经急得跳脚,毕竟这场旨在施压中国的贸易博弈,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美国陷入困境。

什么困境?
直接来看,关税返还和企业倒闭构成了硬性成本。
截至今年9月,美国依据争议法案征收的关税已经高达890亿美元。
要是美国最高法院最终判定政策违法,这些真金白银都需要返还给企业。
随着后续清算推进,潜在返还规模可能轻松突破1万亿大关。
这对于本就承压的美国财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致命的是关税政策对本土企业的冲击。

今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倒闭数量多达230家,同比激增34%,其中不乏依赖中国零部件的医疗设备、家具制造等行业。
有美企抱怨,关税豪赌让他们可能在90天内倒闭。
要知道,这些企业的倒闭不仅带来了失业问题,更让所谓“制造业回归”的口号沦为笑话。
这些实打实的损失,早就超出了关税带来的短期财政收入,形成了“征收越多、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
作为相关政策的发起人,特朗普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不急才怪。

短期来看,关税就像一剂猛药,不仅没治好美国经济的“病症”,反而引发了通胀和消费下滑的连锁反应。
有相关机构测算,如果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持续下去,美国每个家庭每年为进口商品多支付的成本可能高达7700美元。
这会直接导致数百万美国人的购买力下降,可自由支配支出明显放缓。
而消费市场的低迷,又会进一步拖累整体经济,让美国经济陷入“通胀高企-消费疲软-增长停滞”的困境。
长期来看,市场流失让美国永久失势。

特朗普政府发动关税战的核心诉求,是通过施压改变贸易格局,但现实却是美国一步步失去了中国这个关键市场。
如今美国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降至11.2%,创下中国入世以来的新低,曾经的市场份额正被其他国家快速填补。
在农产品领域,美国大豆曾经是香饽饽,占据中国进口市场30%的份额,但现在情况两级反转,直接被巴西等国挤压到了20%。在半导体行业就更不用说了,情况更为严峻。
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占全球份额42.3%,但美国企业因为关税和所谓的出口管制措施,正在加速失去这一核心市场。

整个美国半导体行业一年损失超10亿美元,而这些市场空白正被中国自主创新企业和其他国家厂商快速填补。
也正是因此,英伟达CEO黄仁勋很着急,频繁喊话中方改变政策,帮英伟达拉生意。
然而解铃还须系铃人,事情的源头,在特朗普身上。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市场流失具有不可逆性。
中国通过深化与东盟、欧盟等贸易伙伴的合作,已经构建起了更多元的贸易网络,美国想要重新夺回失去的份额,难度不是一般的。

特朗普本来想通过“关税战”让中国妥协,结果却让美国自己陷入了“市场丢了、订单没了、技术优势被稀释了”的尴尬境地。
三重损失叠加之下,美国倒赔3万亿并非危言耸听。
直接的关税返还和企业倒闭成本、隐性的通胀与消费下滑消耗、长期的市场份额流失,这些堆在一起,就是这场“关税战”的经济账单。
特朗普之所以心急如焚,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场贸易博弈已经彻底偏离预设轨道。
其实我们老早就说过了,贸易博弈没有赢家,单边主义的关税大棒最终只会砸向自己。
当美国还在纠结如何保住关税政策的时候,他们付出的经济代价已经远超预期,而这3万亿的潜在损失,最终都将由美国政府和民众共同买单。

所谓的关税利器,已经成了砸向美国自己的铁锤。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解决贸易分歧,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但要是有人执意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中国也绝不会坐视不理。
现在特朗普的焦虑,恰恰印证了单边主义的短视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