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正打算组装电脑或升级存储,很可能已经感受到了“预算暴涨”的现实:
原本1000元就能入手的16GB内存条,如今短短几个月,市场报价逼近3000元。
一条小小的内存条,价格涨幅竟超过170%,连黄金都比不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疯狂?
答案与AI时代的爆发密切相关,而我们普通人,只能被动买单。

过去,内存只是电脑里不起眼的零件,消费者常常随便挑选就能用。
但自2022年ChatGPT问世以来,生成式AI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各类AI模型的算力需求远超想象。
生成一条文字信息,数据量不足1MB
生成一幅图片,需要1MB
创作一首歌,需要5MB
生成一分钟2K视频,需要50MB

全球8亿用户每天生成一分钟视频,一年就产生超过300亿GB数据。
支撑这些数据的,离不开高频率、高带宽内存和SSD。
于是,内存从小配件变成了AI数据中心争抢的核心资源。

三星、海力士、美光等巨头纷纷将生产重心转向企业级高端内存(HBM、DDR5),消费级DDR4、SSD的产能被压缩甚至停产。
结果就是:
我们想买内存条,往往得面对“库存告急、价格翻倍”的现实。

内存涨价的背后,是全球存储产业链的深度调整。华强北的价格波动,就是这种调整的直观反映。
一些商家透露:拿货时必须拼手速,早上报价给客户,下午就可能要修改三次;
原本被淘汰的DDR3内存,也因拆解翻新而价格上升。

更重要的是,国际巨头与AI企业签订的长期供货协议,把大部分产能锁定在企业级订单上,留给民用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少。
趋势如此明确:谁优先满足利润更高的AI客户,谁就能先跑;普通装机用户,只能在涨价中苦等。

与此同时,华强北的经销商为了避免被市场抛在后面,也开始提前囤货,加剧了价格波动。
这就形成了一个“越缺越涨、越涨越抢”的循环,让内存价格在短期内难以降下来。
而普通用户如我们,不管是要升级硬件,还是购买新电脑,都要提高预算才行。

这波涨价,并非普通供需错配,而是一轮典型的AI驱动“超级周期”。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7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DRAM和NAND行业将迎来持续数年的高景气周期。
所以,投资者眼中,内存已不只是电子零件,而是AI时代的“黄金”。

然而,涨价的另一面,是成本传导:
手机、电脑、服务器的价格被推高,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承担了产业升级的“隐形税”。
不过,好消息是,技术进步可能缓解压力。QLC高密度存储技术正在规模化落地,可降低15%-25%的成本;

国产厂商如兆易创新、长江存储等也在崛起,部分存储领域开始实现替代。
等AI热度过后,消费级内存价格有望逐步回落。
所以,2025年即将结束,2026年即将来临,买新电脑的朋友,或许要更加谨慎地决定。

对于普通装机用户来说,短期内“追涨”并不明智。可参考以下策略:
按需升级:如果只是扩容硬盘,可先加SSD解决燃眉之急,受颗粒涨价影响相对小;内存可暂缓升级。
关注市场信号:等待国际厂商恢复报价后,价格波动可能放缓,再入手更稳妥。
选择DDR4型号:目前16GB DDR4民用供给仍较稳定,价格相对可控,能作为短期过渡方案。
谨慎二手市场:若选择二手内存,务必辨别真伪,以免买到翻新或假货。

END
大白菜U盘启动盘是一款广受欢迎的系统重装与维护工具。
它支持Windows多版本,包括Win7、Win10和Win11,兼容市面上绝大多数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同时,它还提供备份、还原、分区、硬盘检测等多种功能,操作简单直观,非常适合新手和普通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