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节传来一条重要消息:在中国军号发布的一部空军微电影里,官方确认攻击?11 无人机已经正式列装人民空军。至此,攻击?11 成为世界上首款服役的飞翼布局无人作战飞机——同类的美国 X?47B 项目已经中止,法国的“神经元”计划处于停滞状态,俄罗斯的 S?70 要真正服役还遥遥无期。
更让人振奋的是,画面里出现了攻击?11、歼?16D 电子战机和歼?20 隐身战斗机共同列队训练、协同作战的镜头,三者在同一编队中展开演练。

由此可见,中国空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领先于其他国家,成为全球首支真正向“有人/无人编队、信息协同作战”迈进的空军力量。
这三型飞机各自承担不同任务:攻击?11 作为隐身无人战斗机,负责侦察、突破防线和精确打击;歼?16D 的主要职责是电子压制与反制敌方电子系统;歼?20 则负责隐身突击、争夺制空权并作为网络化指挥节点存在。
把这几种平台组合在一起训练或作战,不只是把各自的性能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明确分工、互补能力,形成一个体系化的作战模式,力求把战场效果最大化。
从情报感知与目标发现的链条来看,攻击?11 可以在高风险环境中替代有人机执行危险侦察与战场透视任务。它能深入对方防区、收集雷达、光电与电子信号等情报,而不需要冒有人飞行员的生命风险。这样为编队内的有人飞机提供了“先手”情报或引导精确打击,使得歼?20 的突防路线与挂载武器可以基于更及时、更真实的信息来决定,减少试错和暴露,从而提高首波突击的生存率与命中率。
歼?16D 在整个体系中充当“电磁护航”和“防区削弱”角色。它挂载的电子战吊舱和机载对抗系统能执行电子支援、电子压制,并干扰地面或空中防御系统,为歼?20 创造更有利的电磁环境,同时在攻击?11 执行任务时保护其免于被过早发现。歼?16D 与攻击?11、歼?20 的协作,体现了“用电磁优势争取物理空间”的现代空战理念。
此外,作战编队和任务分配里,人机协同是关键。隐身有人机(歼?20)与隐身无人机(攻击?11)可以形成“有人决策、无人执行”的工作链:有人机负责复杂态势判断、下达命令并做最终指挥控制;无人机则执行高风险或重复性高的任务,比如前出引诱、精准突防,或承担弹药的递送与回收等。
这种编队既能放大每个平台的优势,又能在出现损失时把人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提升整体任务持续性和攻防弹性。此类训练符合解放军关于“信息化/智能化局部战争”和“联合联合作战”训练纲要的方向和要求。
同时,三者协同对敌方防空和指挥控制系统构成了多维威胁。隐身突防、电子压制与多谱感知能力叠加,会迫使防守方在更多频段和更广角度上分散探测与拦截资源。如果对手不能同步提高跨域感知与抗干扰能力,其防区效能将被逐步削弱。
因此,三型飞机的联合训练与作战,不仅是对单机性能的检验,更是在磨合指挥链、数据链与电子战协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实战价值上总结,攻击?11、歼?16D 与歼?20 的联合训练和实战化运用具有三方面重要战略意义:第一,提高首轮突击的成功率和编队突防能力;第二,通过电子战与隐身平台的配合,加大对敌防空体系的削弱效果,创造纵深打击和纵向穿透的条件;第三,推动空军作战理念从“单机作战”向“体系对抗、信息主导”转型,更好地适应未来联合作战的需求。

不过,要把这些潜力变成可靠的战力,还需要在联合作战指挥、数据链安全、无人系统的长期保障以及法律和伦理框架等方面同步推进完善。
而且,目前这三款飞机的协同训练/作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还会有双座版歼?20S、新型制空无人战斗机、新型协同作战无人机(如忠诚僚机)以及第六代战机陆续加入这个体系。

例如未来可能形成的空中打击群组合:由歼?20S(负责指挥)、攻击?11(侦察与突防)、制空无人战斗机(负责空优争夺)、忠诚僚机(负责综合协同)以及歼?16D(承担电子压制,未来也可能由其它型号替代)等构成。在这种组合里,歼?16D 位于后方执行压制任务,歼?20S 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必冒险,绝大多数作战任务将由无人战斗机群承担。
总之,把攻击?11、歼?16D 与歼?20 放入同一训练与作战体系,是现代空战向编队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的具体体现。

这种变化不仅会在战术层面带来直接优势,也将推动作战理论、训练方法和后勤保障的全面改革。对任何一支追求信息化和体系化作战能力的空军来说,类似的联合训练既是必然之路,也是迈向未来战场的必经阶段。
令人激动的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正处于明显的领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