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舒琳
近日,港股市场持续调整,资金逢低布局科技、创新药等相关ETF,但A股宽基指数ETF普遍遭遇资金净流出。Wind数据显示,上周,全市场ETF净流入约240亿元。其中,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合计净流入超70亿元,多只港股创新药ETF也获得资金加仓。
值得关注的是,大金融板块、红利相关ETF均有不少资金净流入,反映出资金偏好“高切低”的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短期由于指数快速上涨,盈利兑现压力较强,市场调整概率较大。尽管可能存在“市场预期”与“现实进展”之间的定价再平衡,但经济韧性、政策清晰度提升与资金面友好等因素,将为市场提供持续支撑。
结构性行情突出
上周(11月3日至7日),A股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Wind数据显示,光伏、电网设备、新能源相关ETF普遍上涨,近一周涨幅普遍在5%以上,部分ETF涨幅超过10%。光伏产业指数成分股中,特变电工、通威股份、正泰电器等多只个股涨幅较大。
开源证券表示,当前光伏行业“反内卷”已取得一定积极成效,三季度,上游环节预计显著减亏,后续关注底部反转。储能行业呈现供需两旺态势,国内外需求共振,新型储能“一芯难求”,头部电池企业持续满产,电池价格延续上涨趋势,供应链整体具备价格传导能力,储能景气度有望持续。
成交额方面,上周,大盘宽基产品成交活跃,其中,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ETF合计成交额近1300亿元,大幅领先其它指数。其次是恒生科技指数,相关ETF周成交额超700亿元。此外,跟踪香港证券指数的ETF周成交额超过500亿元,跟踪港股创新药(CNY)指数、沪深300指数、科创50指数的ETF成交额均超过300亿元。此外,跟踪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证券公司指数的ETF成交额均超过250亿元。
出现“高切低”迹象
近期港股持续调整,港股医药、科技板块调整幅度较大,与此同时,具有防御属性的港股红利类资产再次走强。从资金动向来看,上周,净流入居前的指数均为行业主题指数,多只港股ETF资金净流入居前。Wind数据显示,上周,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合计净流入超70亿元;同期,港股创新药相关ETF净流入也较多。
整体来看,上周,ETF合计资金净流入约24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出现资金“高切低”迹象,除港股ETF外,大金融板块ETF吸引了大量资金净流入,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净流入26.86亿元,华宝中证银行ETF、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净流入均超过10亿元,此外,红利相关ETF也吸引了资金净流入,反映出市场对防御性板块的配置需求。
与此同时,A股宽基指数ETF呈现大幅净流出态势,多只规模较大的沪深300ETF、上证50ETF、科创50ETF、中证500ETF均有不同程度的资金流出。
定价再平衡
10月以来,市场结构性行情进一步深化,尽管上证指数一度突破4000点,但市场整体赚钱效应并不佳。对此,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林伟斌表示,近期指数波动加剧,一方面由于扰动因素导致高位板块出现资金兑现,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基本面压力逐渐显现。
展望11月,林伟斌认为,结构性修复趋势有望延续。当前处于政策与业绩披露的衔接窗口期,年末重要会议将逐步明确来年经济与政策方向,为市场提供预期锚定。未来,围绕高质量发展与长期建设目标的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有助于稳定中长期增长预期。在海外方面,弱美元趋势仍在延续,有利于提升新兴市场资产吸引力。整体来看,经济韧性、政策清晰度提升与资金面友好将共同支撑市场,A股有望延续稳健偏强的走势。
在具体板块方面,易方达基金的基金经理成曦表示,市场短期可能存在“市场预期”与“现实进展”之间的定价再平衡,但固态电池、AI、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产业发展仍在持续向前。具体而言,固态电池在量产层面的进展将会是重要催化,后续量产节点、配套设施订单等情况都需要重点跟踪;在人工智能方面,市场的关注点将逐步聚焦到AI产业的盈利能力上,此前人工智能产业经历了“基建开启—基建持续—下游需求涌现”三大阶段,目前已进入到验证盈利的第四阶段,AI盈利能力的提升将成为后续行情的核心驱动力;在人形机器人方面,随着后续量产版人形机器人的发布、大规模生产产线的建造逐步落实,2026年的量产节奏正逐步明晰,产业确定性有望在2026年持续提升。
从配置节奏来看,成曦表示,10月份科创50指数与创业板指均实现先跌后涨的“V”字走势,短期由于指数快速上涨,盈利兑现压力较强,市场调整概率较大,但中长期投资逻辑未变,后续应用落地进展及核心技术突破皆有望成为核心催化。
下一篇:黄金越黄,纯度越高?